[实用新型]一种可移动挂钩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68950.2 | 申请日: | 2009-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537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 发明(设计)人: | 雷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丰达工艺礼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G29/087 | 分类号: | A47G29/087;F16B4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瑾瑜 |
| 地址: | 201711上海市青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挂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钩,尤其涉及一种可任意移动并固定的挂钩。
背景技术
现在挂钩有很多种,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后面有粘胶或其它固定物的挂钩,使用时将后面的固定物固定在具体的物体表面,前面的弯钩即可用来挂东西,还有一类挂钩是后面没有固定物的,而是前面弯钩的杆有向后延伸并折弯的支撑杆,此支撑杆可以依靠挂在一定厚度的物体上而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然后将物品挂在弯钩上。
第二类的这种可移动的挂钩经常被应用于悬挂临时需要挂的如衣服、小包之类的物品,而通常会被挂在如门、柜子甚至高的椅背上,这种挂钩通常为金属制品,如铁或者铜等,主要形态如附图1侧视图所示。前面弯钩的杆和折弯的支撑杆一端平行,这种挂钩的优点是可以挂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或者是不适宜加上固定物的地方,非常方便。但是它也有缺点,这种挂钩在制作时,前面弯钩的杆和后面的支撑杆之间的距离成为这种挂钩可以依靠的物体的厚度的最适宜尺寸,厚度超出这个距离的,挂不上,而厚度小于这个距离的,挂钩可以挂,但是挂钩会倾斜一定角度,造成挂不牢,摇摇晃晃易掉出的缺陷,而且因为倾斜,对挂的门和柜子等物体也会造成一定破坏,也不美观,易碰掉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挂钩,解决现有技术使用时对环境物体要求高,容易挂不牢,易碰掉的缺陷。
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挂钩,前面为包括钩11和杆12的弯钩部分1,与弯钩杆12连接的折弯支撑杆部分2,所述折弯支撑杆部分2包括与弯钩杆12连接的连杆21和连杆21后向下折弯的竖直杆22,其特征是:所述弯钩部分1的弯钩杆12和钩11之间夹角为锐角。
所述折弯支撑杆部分2的连杆21为水平杆,与弯钩杆12之间夹角为锐角。
所述竖直杆22的末端与弯钩11的最底端位于一条水平线上。
所述挂钩采用塑料制作。
所述连杆21的厚度大于等于1mm,小于等于8mm。
所述连杆21呈“V”形。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挂钩,改变了原有挂钩的形状和结构,使挂钩对不同厚度的支撑物体都能很好的配合,且如使用塑料材质还有弹性好、能适宜更多的支撑物体和美观实用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可移动挂钩,前面为包括钩11和杆12的弯钩部分1,与弯钩杆12连接的折弯支撑杆部分2,所述折弯支撑杆部分2包括与弯钩杆12连接的连杆21和连杆21后向下折弯的竖直杆22,所述弯钩部分1的弯钩杆12和钩11之间夹角为锐角。
所述折弯支撑杆部分2的连杆21为水平杆,与弯钩杆12之间夹角为锐角。
所述竖直杆22的末端与弯钩11的最底端位于一条水平线上。
所述挂钩采用塑料制作,因塑料材质具有弹性的特征,当将挂钩挂在支撑物体上时,如果支撑物体的厚度大于等于弯钩杆12和竖直杆22之间的距离时也能轻易挂入,因此可以挂在多种不同厚度的支撑物体上,如不同厚度的门,柜门甚至于抽屉门,高椅背的椅子上等,适用的地方非常多。如附图4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挂钩后部的折弯支撑杆部分2与前面弯钩杆12间挂在支撑物体上,因为弯钩杆12向后有一定弧度,和弯钩11之间有小于90度的夹角,因此与折弯支撑杆部分2的竖直杆22形成对支撑物体的夹紧态势,使挂钩固定妥当,不易晃动。
而将所述连杆21的厚度做成大约1mm到8mm之间,因为门与门框的顶上的缝隙基本就是在2mm到10mm之间。这样当挂钩挂上后还不会引起门的开关问题,与支撑物的贴合做到最好。还可以将连杆21做得有一定弧度,中间向下有弯曲,呈“V”形,这样当门开关时可以减小阻力。将弯钩11处制作成可爱的图像,而且采用塑料材质就变得又美观又轻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丰达工艺礼品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丰达工艺礼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89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