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电容分压的电流互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68827.0 | 申请日: | 2009-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4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沙玉洲;胡光远;袁韬;王骞;贾建华;陈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一互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38/28 | 分类号: | H01F38/28;G01R15/06;H01F27/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 晶 |
| 地址: | 201400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电流 互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电容分压的电流互感器。
背景技术
开关柜中的电流互感器处往往要安装一个电容分压器,或者直接采用带有电容分压器的电流互感器。这个电容分压器用于输出一个与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电网)供电情况相关的电信号。该电信号可以是电压信号或者是电流信号。该电信号传送给带电显示器、开关柜的自锁装置使用。依据该电信号,带电显示器可以显示开关柜的带电状态,而开关柜的自锁装置可以使带电的开关柜无法打开,保障安全。
绝大多数电容分压器的安装方式是,选用成品的电容器接入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实际生产和使用中表明,这种方式存在安装不方便、成本较高、成品电容容易损坏等问题。需要一种安装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运行可靠的电容分压器安装方式或者带有电容分压器的电流互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电容分压的电流互感器,具有安装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运行可靠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带电容分压的电流互感器,包括一电流互感器主体,电流互感器主体包括连接高压部分的一次绕组,和输出电信号的二次绕组;
还包括一与一次绕组连接的电容,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包括两个极板,所述两个极板分别是第一极板、第二极板,以所述一次绕组作为所述第一极板;
所述第二极板固定在所述二次绕组上,为一导电材料片,所述第二极板连接一电信号输出端子。
相对于已有技术,上述设计中不再采用成品电容器,而是采用在电流互感器主体上直接生产一个电容器构成电容分压器的方式。
因为电容直接生成在电流互感器主体上,所以在安装带电容分压的电流互感器时,不需要额外接入电容器,安装较为方便;因为省去了原有的成品电容器,产品成本有所降低;采用一片结构简单的导电材料片替代成品电容器,显然故障率更低、寿命更长、运行更加可靠。
所述第二极板可以是金属片,或者半导体材料片。优选铝制金属片或铜制金属片。这两种材料具有导电性能好,且成本低的优点。
所述二次绕组为环状,二次绕组可以是方形状的环状、椭圆形的环状或其他形式的环状。所述第二极板可以固定在电流互感器主体的二次绕组内侧、外侧或端面上,具体固定位置可以较为自由,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制成所述电容的电容值。二次绕组与第一极板间距离较远,可以更好的实现二次绕组上的第二极板与带有高电压的第一极板间的良好绝缘,防止第二极板引入高电压,造成系统低电压部分损坏。另外可以使第二极板与作为第一极板的一次绕组间有较好的感应电势。二次绕组在实际运行或试验时均是接地的,故二次绕组与第二极板间的绝缘水平只需保证不低于3kV即可,基于上述结构,这样的绝缘水平很容易得到保证。
所述第二极板边缘光滑。以防止尖端放电现象对输出的电信号造成影响。
所述第二极板外包有柔性的导电层。将第二极板本身的边缘处理光滑,工序较为复杂,因此可以通过在第二极板上包上柔性的导电层的方式,消除尖端放电。
所述柔性的导电层优选半导体皱纹纸。所述半导体皱纹纸具有结构牢固稳定、不易损坏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
所述带电容分压的电流互感器还包括一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在所述二次绕组外部,并接地,所述第二极板设置在所述屏蔽层与所述二次绕组之间。所述屏蔽层在已有的电流互感器中经常使用,因此不做详述。上述设计通过屏蔽层,屏蔽外部电场对第二极板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极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一互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一互电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8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