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突矿井煤巷掘进双钻机双泵站防突钻装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8232.5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30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浦国树;王彦武;陈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浦国树 |
主分类号: | E21B7/00 | 分类号: | E21B7/00;E21C25/66;E21B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 平 |
地址: | 200030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井 掘进 钻机 泵站 防突钻 装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高突矿井煤巷掘进双钻机双泵站防突钻装机。
背景技术
瓦斯对于煤矿来说是极大安全隐患,在煤矿井下,对于有突出危险的掘进工作面,现有钻孔释放瓦斯的钻孔设备,多是单一工作,成孔深度有限一般不超过20米,且笨重,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无法满足掘进工艺对10米安全距离需要。为了克服这些缺陷,研发了一种单钻机单泵站防突钻装机,但钻孔效率仍然不足,还不能满足高突掘进工作面快速高效掘进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针对已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在已有的单钻机单泵站防突钻装机基础上将单钻机改为双钻机,采用主副泵站,可满足高突掘进工作面大小循环快速掘进工艺需要,能打超深孔,可有效解 决煤矿高突矿井瓦斯治理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突矿井煤巷掘进双钻机双泵站防突钻装机,包括:主机架、机载防突双钻机、装载部、刮板输送机、铲板油缸、操纵台、主副泵站、行走部、油箱、启动器、后支撑组,所述主机架为“龙门”框架式结构,前端下部装有装载部,中部装有刮板输送机,在其左、右侧下部分别装有行走部,后部装有后支撑组,其特征在于机载防突双钻机有两个钻进机构和两个升降油缸,每个钻进机构的钻架前部设有定位装卸装置,钻架的后部设有回转装置,摆动油缸与钻架的前端连接,推进油缸的前端与钻架的后端连接,升降臂与升降油缸的一端连接,升降油缸的另一端与回转台连接,回转台与回转油缸连接,机载防突双钻机经滑道与主机架相连,机载防突双钻机尾部与收放油缸连接,收放油缸的行程确定机载防突钻机在滑道上的位置,机载防突钻机的后部设有定位销、滑台、收放油缸。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集装运、行走,钻放瓦斯等功能于一体,钻孔适应能力强,可钻60米深的孔,有效地释放瓦斯,能够满足高突掘进工作面快速掘进工艺需要,有效地解决了高突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问题,为高突矿井高效安全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 机载防突双钻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 装运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 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 行走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 主机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 后支撑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载防突双钻机、2装载部、3主机架、4铲板油缸、5行走部、6后支撑组、7刮板输送机、a-1操纵台、a-2主泵站、a-3油箱、a-4启动器、a-5副泵站、A-1定位装卸装置、A-2钻架、A-3摆动油缸、A-4回转装置、A-5推进油缸、A-6升降臂、A-7升降油缸、A-8回转台、A-9回转油缸、A-10定位销、A-11滑台、A-12收放油缸、B-1左铲板、B-2前铲板、B-3左星轮、B-4从动轮、B-5主铲板、B-6右星轮、B-7右铲板、B-8星轮驱动装置、B-9机尾架、B-10机架、B-11刮板链、B-12主动轮、B-13马达、B-14张紧装置、C-1导向轮、C-2张紧装置、C-3行走架、C-4支重轮、C-5托链轮、C-6履带、C-7驱动链轮、C-8驱动轴、C-9行走减速器、C-10液压马达D-1主机架、D-2支耳、D-3键、D-4大销轴、D-5后托架、D-6导轨架、D-7滑道、E-1支撑架、E-2支撑、E-3支撑油缸、E-4搭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参见图1~图4,主机架3为钻装机的骨架,装运部2、行走部5、机载防突双钻机1各部件均装于其上。主机架3主要由主机架D-1、支耳D-2、后托架D-5和导轨架D-6、滑道D-7组成。主机架3为“龙门”框架式结构,主机架3的右侧装有液压系统的主泵站a-2和油箱a-3,左侧装有操纵台a-1和副泵站a-5和启动器a-4,前端下部装有装载部2的铲板及刮板输送机7,在其左、右侧下部分别装有行走部5,后部装有后支撑组6的连接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浦国树,未经浦国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8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