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饮用水净化用的搅拌笔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7950.0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066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松;唐辰阳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金松 |
主分类号: | C02F1/58 | 分类号: | C02F1/58;C02F1/6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立平 |
地址: | 201103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饮用 水净化 搅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用水的净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净化饮用水的搅拌笔。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水是万物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人的身体含有70%的水。人的一生,从水开始,以水结束,饮用干净健康的水,是人体健康和长寿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人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中,因城市管道自来水输送路线长、管道老化、管道中充满了藻类和铁锈及泥沙和细菌、水中含有余氯等有害物质,降低了人们饮用水的健康程度。而长期饮用不健康的水,会使人体产生多种疾病。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以改变水的pH值等功能的各种不锈钢的水杯产品,但基本上只是具有改变水的酸碱功能,且不能与茶叶同用,有的还会产生二次或多次污染,特别是价格极其昂贵,一个杯子售价达到数百元以上,有的竟达千元以上。其大部分水杯仅是考虑在产品的外观豪华性竞争上下功夫,虽然售价非常高昂,但其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它不能有效控制杯中水的H+和OH-的比例含量,没有抗菌功能,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使用寿命短,而且不能更换固定安装在杯底的陶瓷滤芯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可更换滤芯材料、安全且成本低的用于饮用水净化的搅拌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饮用水净化用的搅拌笔,包括笔套,笔前端和笔后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套两侧和所述笔后身有透气孔,所述笔前端为周边带有多孔的容器,所述笔前端和笔后身为空腔结构,且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笔的笔前端整体呈圆锥形。
较好的是,所述笔前端和笔后身的联结部分采用螺旋方式联结。采用螺旋式联结是为了方便更换笔前端和笔后身空腔中的净化材料。也可以采用其他便于拆卸的联结方式。
较好的是,所述搅拌笔由塑料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笔前端和笔后身的空腔中装有净化材料,所述材料的粒径大于所述笔前端周边透水孔的孔径。这样可使得用于净化水的材料在与水接触的同时,不至于从孔中漏出。
本实用新型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将用于净化饮用水的陶瓷材料固定放置在口杯底的方式,采用了新型的搅拌笔的方式,既清洁又卫生,旅游携带方便,适用在玻璃杯、金属杯、陶瓷杯、塑料水杯、纸杯等各种盛水容器场合使用。且十分经济实惠,只有目前市场上具有相同功能口杯价格的几十分之一,但效果却比口杯好。该系列用于净化水的搅拌器是由塑料或不锈钢产品制成的笔形状,去掉保护笔套后,笔尖部分为带有多个透水孔的小型容器,内装特殊的陶瓷材料,笔尖浸入水中,陶瓷材料与水能充分接触,放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口杯中,经稍微搅拌后,能迅速去除自来水中的有害成分氯,迅速改变水的pH值,能使水从中性或微酸性变为弱碱性,使水的分子团变小,并具有抗菌功能和微电解水的效果,使饮用水活化,对人体健康有益,能使普通水变成能量功能活化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笔的笔前端和笔后身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笔的笔套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笔前端的横截面图。
图5是笔套的横截面图。
图中,1.笔套,2.笔套透气孔,3.笔前端,4.笔前端透水孔,5.笔后身,6.笔后身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饮用水净化用的搅拌笔由塑料制成,包括笔套1,笔前端3和笔后身5,笔套1两侧有笔套透气孔2,笔后身5上有笔后身透气孔6。笔前端3为周边带有多孔的容器,笔前端的透水孔4如图2所示。笔前端3和笔后身5为空腔结构,且相互连通,这样,用于净化饮用水的陶瓷材料可以在整个笔身空腔中自由移动。
本实用新型搅拌笔的笔前端整体呈圆锥形,笔前端透水孔4分布于笔前端3的周边。笔前端3和笔后身5的联结部分采用螺旋方式联结。采用这种联结方式便于将笔前端3和笔后身5拆卸开,当笔内的净化材料失效时,便于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金松,未经张金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79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