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疝气针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65682.9 | 申请日: | 2009-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4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黄康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康泽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93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疝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疝气针。
技术背景
目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的腹腔镜手术,具体是通过12#注射器针头穿线,把丝线引入腹腔,再通过钩针状疝气针把腹腔内的丝线钩出,在皮下打结,关闭疝气内环口;也可以在疝气的左右两侧分别用12#注射器针头引入两根丝线,在腹腔内及腹腔外皮下分别打结,关闭内环口。上述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12#针头管腔直径太大,尖端锐利,容易刺破腹膜及血管,导致损伤和出血,腹膜破口大,容易疝气复发。2、钩针状疝气针,直径粗达2mm,腹膜破口大,也易导致疝气复发。3、钩针状疝气针在腹内钩线,操作复杂,在带回丝线时,钩针缺口易连腹膜一起带入,撕破腹膜,使腹膜破口加大,亦易导致疝气复发。4、在腹腔内打结或在腹壁切口取出两根丝线在腹腔外打结后再放回腹腔,操作复杂、麻烦,而且腹腔内打结者,一旦术后出现丝线反应,需要取出有反应的丝线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疝气针使用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疝气针。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疝气针,它包括壳身和针芯,所述的壳身一头为空心针管,针芯安装在壳身内,针芯从空心针管中伸出和缩回。
所述的自动疝气针,它包括壳体、壳盖、弹簧伸缩装置和针芯,壳体一头为空心针管,另一头与壳盖连接,弹簧伸缩装置安装在壳体与壳盖组成的壳身内,针芯安装在壳身内,由弹簧伸缩装置控制针芯从壳体空心针管中伸出和缩回。
所述的针芯包括起支撑作用的针杆和尖端可张开的针丝组成。
所述的针芯中部有挡板和阻挡球,针芯的末端为圆形球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制作的自动疝气针,首先缩小了穿刺和引入带出丝线的针头直径,加厚针壁,针身硬度增加,方便穿刺操作;其次穿刺针头尖端设计成斜形平头,尖端尖滑,不同于钩针状疝气针,不易刺破腹膜及出血;特别是在针头内置的弹簧装置控制下可自动张开成半环形的丝状线,可以在腹腔内把丝线末端套入后缩回针头内,这样退针时就把丝线带出腹膜在皮下打结,降低了操作难度,特别易于掌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针芯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自动疝气针,包括壳体3、壳盖6、弹簧伸缩装置和针芯1,壳体3一头为空心针管2,空心针管2的针尖设计成平头斜形,针壁厚度加大,方便穿刺操作,壳体3另一头与壳盖6由螺纹旋紧连接,壳体3、壳盖6组成完整壳身,弹簧伸缩装置安装在壳身内,弹簧伸缩装置包括弹簧4、活塞装置5和推动杆7,推动杆7一头伸出壳盖6,便于按压操作;针芯1安装在壳身内,通过弹簧伸缩装置控制针芯从壳体空心针管2中伸出和缩回,针芯包括起支撑作用的针杆9和长于针杆的尖端可张开成半环形的针丝8组成,针丝8可以是金属或塑料丝,在针芯的中部有挡板10,11及阻挡球12,挡板10固定在针杆9上,挡板11可以在针杆9上移动,阻挡球12固定在针丝8上,针芯的末端为圆形球头13。本实用新型安装好后,操作时,手持壳身,按下弹簧压缩装置的推动杆7,针芯1伸出空心针管2,在挡板10,11及阻挡球12的共同作用下,针芯1针尖形成半环状,扣住丝线,再按下推动杆7,针芯1缩回,退回空心针管2,带出丝线,完成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康泽,未经黄康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56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