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陆地机械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5453.7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8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澎辉 |
主分类号: | B60K17/00 | 分类号: | B60K17/00;B60K17/04;B60K1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330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陆地 机械 驱动 行走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陆地机械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越野障碍防打滑的陆地机械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轮椅等陆地机械代步工具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是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但目前的交通代步工具通常不具备越野越障功能,当其行驶在道路环境很差的路况时剧烈颠簸容易发生爆胎、翻车、轮胎下陷打滑空转、底盘给顶起等意外,车辆难以操控令乘客感觉不适特别是老幼病残等体质差的人员,其越野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几乎是空白领域。此外,像一些科研工具对越障能力要求很高,比如说登月车、科考用车在月球、南极等恶劣环境(沼泽,沙漠,大温差)下使用,对装备要求更高,通常采用多轮底盘装置,如6个轮以上的驱动行进底盘装置(或行星轮行进),这样无疑是增加了重量和采用复杂的电子技术(对太空研究很不利),且能耗比较严重,另外也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对道路条件要求高,尤其是支撑通过性(指在松软土壤、沙地等地形可靠行驶的性能)和克服几何障碍(如垂直台阶、弹坑、壕沟等地形时通过轮子滚动行进和越障)的性能都不理想,而且成本高、对电子技术依赖高,机械故障率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陆地机械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该辅助装置结构简单、越野机动性好、兼容性高,加装时无须对现有的载体进行改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陆地机械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连接应用载体的动力输出轴或者通过固定支架加装在驱动装置上,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主轴承,主轴承连接有辅助轮,主轴承上设有主传动齿轮,主传动齿轮的后部设有支架,所述辅助轮由第一辅助轮与第二辅助轮组成,分别安装在支架的两端上,第一辅助轮与第二辅助轮连接主传动齿轮,支架与第一辅助轮、第二辅助轮的上端设有止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辅助轮上设有第一副传动齿轮,第二辅助轮上设有第二副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副传动齿轮通过第一轴承连接在支架的一端上,第二副传动齿轮通过第二轴承连接在支架的另一端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副传动齿轮、第二副传动齿轮与主传动齿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止动装置包括设在第一辅助轮上端的第一弯杆、设在第二辅助轮下端的第二弯杆,第一弯杆的前端连接支架的前端,后端连接在靠近主传动齿轮背面的支架上,第二弯杆的前端连接支架的前端,后端连接在靠近主传动齿轮背面一侧的支架上,在第一弯杆的外部设有第一倒齿,在第一弯杆末梢上设有第一U形卡,第二弯杆的外部设有第二倒齿,在第二弯杆末梢上设有第二U形卡。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弯杆、第二弯杆的后端与支架连接处设有第一活动关节、第二活动关节。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弯杆的前端与支架通过第一弹簧、第一稳定轴连接,第二弯杆的前端与支架通过第二弹簧、第二稳定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弯杆的内侧与第一辅助轮内侧之间设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的上端设有第三活动关节连接第一弹簧及第一稳定轴的一端,在第一弹簧、第一稳定轴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活动关节连接第一弯杆,第二弯杆的内侧与第二辅助轮内侧之间设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的上端设有第五活动关节连接第二弹簧及第二稳定轴的一端,在第二弹簧、第二稳定轴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活动关节连接第二弯杆。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为三角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主轴承上设有支架轴承卡片。
本实用新型的主传动齿轮、第一副传动齿轮和第二副传动齿轮上分别设有第一齿槽、第二齿槽、第三齿槽,在第一齿槽的两侧面上设有第一孔,第二齿槽的两侧面上设有第二孔,第三齿槽的两侧面上设有第三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支架与辅助轮相结合的驱动行走及辅助装置,通过弧线结构滚动和轮子滚动行进两种方式,减少正常(轮子)行进与地面的摩擦,利用弧线结构滚动达到小扭矩输出通过障碍减少动能消耗,提高越野性能降低能耗(使应用载体可以做的走的更远重量更轻),具有拆装方便并且不需对应用载体(汽车、履带车、轮椅等代步工具)进行改装,兼容性高,故障率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传动齿轮与主轴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主轴承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之一。
图3-2为本实用新型主轴承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情况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5-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情况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澎辉,未经李澎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54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