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气浮+过滤一体化净水机组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63524.X | 申请日: | 2009-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81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克春 |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24;C02F1/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13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过滤 一体化 净水 机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工程中一种对含油废水实施净化处理的装置。
二、背景技术
含油废水目前广泛采用“隔油+部分回流溶气浮选+下向流深层过滤”处理工艺,由于这种工艺装置的固有缺陷,如隔油池、气浮池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气浮出水需经再次提升才能过滤;滤料反冲洗后,自净不彻底,易产生板结失效,需定期更换滤料等;因此,建设投资大、占地面积广、运行费用高、操作管理难、处理效果差、已成为此种工艺的通病。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建设投资省、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易、处理效果好的一体化净水机组(以下简称:机组),逐步取代现有的含油废水处理装置。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机组为立罐型压力容器,上部为竖流式压力气浮室,下部为深层滤料过滤室,两者合为一体;气浮室由分离腔(a)、接触腔(b)和沉流腔(c)组成,接触室焊在罐体中上部,系一倒锥形旋流器与进水管相联,分离室锥形封头顶部设有释放阀,过滤室由滤料层和焊在底部封头上方的大、小筛管组及底板组成,在底板与底部封头之间,隔有强力反洗区与强力反洗管相连,出水管焊在封头底部,另在进水管下方的罐体上焊有反洗液位控制管。
将待处理的废水加压,同时注入压缩气体,通过气液混匀、延时保压,使之形成被气体饱和的均相溶液的溶气水。罐内废水中相当一部分油粒及污染物通过旋流与气浮作用,由顶部释放阀定时排入浮渣分离罐(池),起到与隔油池相同的作用,沉流废水经滤料层阻截后,通过大筛管组由排水管排出。当滤料阻截的污染物达到一定值时,需进行反冲洗操作;届时将进水管改道与排污管联通,关闭出水管,打开液位控制管,使液位下降到预留反洗空间后再关闭;由强力反洗管进入压缩空气及溶气水,经强力反洗区由小筛管组喷出,将滤料流化并使污染物分离上浮到表层;当反洗液面上升到旋流器倒锥面附近时,关闭强力反洗管气源,液位继续上升,反洗出的污染物经倒锥旋流器排入排污管,滤料由此达到自净,根据需要可将排污管连在锥形封头顶部。
机组结构简单紧凑,流程短,自动化程度高,加上省掉了一级提升,与相同处理能力的常规工艺相比,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由于采用竖流式压力气浮与深层滤料过滤,废水中的油及悬浮物去除率能稳定达到GB8978-1996综合污水排放标准。
根据需要本机组也可用于其他废水的净化处理。
四、附图说明
附图1是压力气浮+过滤一体化净水机组剖面图。
图中:1.顶部释放阀;2、锥形封头;3、罐体;4、倒锥形旋流器;5、人孔;6、底板;7、大筛管组;8、小筛管组;9、过滤出水管;10、强力反洗管;11、底部封头;12、强力反洗区;13、滤料层;14、反洗液位控制管;15、进水管(排污管);a、气浮分离室;b、接触室;c、沉流室。
附图2是排污管设在锥形封头顶部的压力气浮+过滤一体化净水机组剖面图。
图中:1-14序号同附图1;15、进水管;16、排污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将含油废水加压到0.2~0.4Mpa,同时注入压缩气体(空气、氮气或石油气),气压大于水压,气量约为水量的1~5%,通过混匀装置进行气液混匀、延时保压(延时2~5min,保压0.15~0.35MPa),使之形成饱和溶气状态下的均相溶液,经进水管(15)压入机组上部的竖流式压力气浮室,水流进入接触腔(b)的上升流速≤10mm/s,进入分离腔(a)的上升流速≤2mm/s,停留时间≥10min,浮渣通过顶部释放阀(1)定时排入浮渣浓缩罐(池);沉降腔(C)出水(含油<40mg/L)进入下部深层滤料过滤器,通过滤料层(13)(层厚≥1.2m)阻截后由大筛管组(7)经过滤出水管(9)排出。
滤料反冲洗需进行如下操作:将进水管(15)切换到与排污管相连(关闭进水管,打开排污管(如图2)),关闭过滤出水管(9),打开反洗液位控制管(14)放空至预留反洗空间后关闭;由强力反洗管(10)注入压缩气体(3~5分钟)后,再注入溶气水经强力反洗区(12)从小筛管组(8)喷出,使滤料流化并使污染物分离上浮至表面层,随液位上升溢流入倒锥形旋流器(4),经排污管(15)排出(随液位上升到锥形封头顶部经排污管(16)排出(如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克春,未经王克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35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