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气节能减排处理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62900.3 | 申请日: | 2009-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63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 发明(设计)人: | 许小林;伍艳玲;许芝英;许芝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小林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04;B01D50/00;F23J15/04;F23J15/06 |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静华 |
| 地址: | 4224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节能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用于工厂废气、锅炉烟气等的废气节能减排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工厂废气、锅炉烟气等废气的排放,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并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带走大量的热能,造成能源的浪费;200720065114.X公开了本人申请的废气处理装置。设有1个或1个以上的净化器,所述净化器是由一个外壳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腔壁构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腔室,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腔室分别为净化室和冷凝室,净化器的内部或外部设有废气吸附材料室。净化室底部设有排污口,与废气出口相通的进气口设在净化室或冷凝室外侧,所述冷凝室是在腔壁内装有冷凝水或其它冷却物或冷却装置。它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处理效果显著。但是没有写出如何节能及如何进行碱性水处理,现有技术中最佳锅炉烟气的排出温度是50℃,而现有技术的碱性水除硫技术通常是采用自来水直接进行淋洗,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同时除硫后的污水的排放同样也会污染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本人申请的200720065114.X的废气处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一是实现碱性水处理时水的循环使用、实现节水、无污水排放;二是实现节能效果显著;使经处理后的锅炉烟气的排出温度与室外温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由外壳及内腔壁构成的净化器,所述净化器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净化室和冷凝室,冷凝室下部设有进水管,与锅炉烟气排气管或工厂废气出口相通的进气口设在净化室或冷凝室外侧,净化器的内部或外部设有废气吸附材料室,净化室外侧的排气口,净化室底部或侧部的排污口,其特征在于,排气口与酸性气体处理室的中部或上部连通,所述酸性气体处理室的下部设有碱性水贮藏室,在碱性水贮藏室内设有潜水泵,潜水泵的出水管通过管道通到碱性水处理室上部的喷水板上部,喷水板的水与废气喷淋后返回到碱性水贮藏室循环使用,酸性气体处理室与废气吸附材料室连通。
所述锅炉烟气排气管外面设有吸烟道热的水管,冷凝室的冷凝水出水管和吸烟道热的水管连通后与锅炉进水管连通。
吸烟道热的水管与出热水管连通。
所述净化室可以在冷凝室外面,也可以在冷凝室里面,还可以在冷凝室下面或在冷凝室中间。
所述废气吸附材料室内装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木炭、竹炭等生物质吸附材料。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处理效果显著,设计的酸性气体处理室可实现碱性水的循环使用、可以大大节省自来水,且实现无污水的排放;更加环保卫生;二是节能效果显著;在锅炉烟气排气管外面设有吸烟道热的水管,使烟道外面的余热进一步吸收;又通过冷凝室的冷凝水出水管和吸烟道热的水管连通后与锅炉进水管连通。从而大大节省能源;经处理后的锅炉烟气的排出温度与室外温度一致,与已有技术相比达到最好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是锅炉烟气废气处理装置。
本实施例的净化器外围的腔室为净化室1,中间的腔室是装冷凝水的冷凝室2,冷凝室下面设有进水管17,在净化室1的外壁底部设有与锅炉烟气排气管相通的进气口3,在净化室另一侧的上部设有出气口4,在净化室底部设有排污口5,出气口4设在酸性气体处理室6中部,所述酸性气体处理室是在下部设有碱性水贮藏室7,在酸性气体处理室内设有潜水泵8,潜水泵的出水管通过管道20通到酸性气体处理室上部的喷水板9上部,喷水板的水与废气喷淋后返回到碱性水贮藏室循环使用,经多次处理后的亚硫酸钠混合物则经排污口19排出后进行提炼。酸性气体处理室的排气管18与废气吸附材料室10连通。废气吸附材料室内装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木炭、竹炭等生物质吸附材料。
本实施例的锅炉烟气排气管11外面设有吸烟道热的水管12,冷凝室的冷凝水出水管13与吸烟道热的水管12连通,吸烟道热的水管与锅炉进水管14连通。在进水管14上设有阀门15。吸烟道热的水管与出热水管16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小林,未经许小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2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