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音箱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60609.2 | 申请日: | 200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0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徐名孚;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江 |
主分类号: | H04R1/00 | 分类号: | H04R1/00;H04R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 代理人: | 张钇斌;熊雁 |
地址: | 5101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音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音频率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音箱是音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声音的记录方面的进步很大,在电讯号的放大方面的进步更是取得极大的进步。但是自人类发明电子声频工程以来,唯音箱进步最慢、技术最薄弱。
其中有两个问题是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一个性能良好的扬声器单元不容易做到。因为它涉及的不单是电学的问题,和力学、声学的联系更广也更复杂,往往理论并没有提供准确的办法,经验在实践中还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扬声器本身的进步也慢。
第二个难点是:合适的箱体也不容易。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作为工业化大量生产的音箱,要考虑到生产工艺和成本等具体问题。所以,目前大家看到的音箱的箱体基本上就是一个通用的面孔:长方型或略有变化的长方形。
在音响系统中,将电信号变成声音的音箱一般由音箱箱体、扬声器和分频器等组成。当扬声器在电信号的推动下,扬声器的振膜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扬声器本身的振动会通过扬声器的盆架传到音箱的箱体;扬声器的振膜在振动时候也会通过箱体内的空气,把振动传到箱体上。
此外,当箱体内的空气受到扬声器的振膜推动而发生振动时,由于箱体的几何尺度的一些特殊的影响,也可能在某一个或若干个频率发生共振。由于产生共振时,箱体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振动,对于音箱的性能的破坏就变得更严重了。
所有这些箱体的振动和形成的驻波,对于音响系统都是有害的,都应该尽可能减少。
为此,人们为了减少箱体内声波和箱体振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改变箱体的形状或结构、材料的同时,就在箱体内使用一些吸音材料或装置对一些有害的声波进行吸收。
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箱体的内层覆盖一些有吸音作用的多孔的吸音材料,如泡沫塑料和玻璃纤维等。
当声波入射到这些吸声材料表面时,部分声能将被材料吸收,使反射声能小于入射声能,这即为材料的吸声。材料吸声能力的大小均用吸声系数(α,%)来表征。严格地讲,任何材料都有一定程度的声吸收能力,而所谓吸声材料是指那些吸声能力相对较大、专门用作吸声处理的材料。一般常将吸声系数α大于0.3的材料称作吸声材料。吸声材料根据其吸声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形式,而多孔性吸声材料是在实际工程中最常见、也是用途最广泛的吸声材料。
多孔性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是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性材料的表面时激发其微孔内部的空气振动,使空气的动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从而声能被衰减;另外在空气绝热压缩时,空气与孔壁之间不断发生热交换,也会使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被衰减.
这些材料的使用,的确可以减少箱体内声波带来的负作用,使音箱的音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尽管多孔吸声材料具有较高的吸声系数,但其吸声频率特性曲线并不平直。即是说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一般都呈现着对高频吸声性能好,对于低频的吸声性能差的特点。因此,在吸声设计中,只靠多孔吸声材料和结构,往往在低频段不能满足吸声要求。
而低频段的吸声性能却是音箱最需要的吸声性能。
由于这些普通的吸音材料的吸音特性并不是很理想,所以人们也一直试验在音箱的箱体内采用一些新型的吸音材料。不过,还是目前还是在多孔性吸音材料的范围内,只是从一般的纤维性吸声材料发展到微孔型吸音材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对低频段吸音效果显著的音箱。
所述的音箱,包括箱体及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分频器,其中箱体内侧上设有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该结构由穿孔板、底板和侧板组成,其中,底板和侧板为音箱箱体板的一部分,并且穿孔板、底板和侧板构成一个封闭的空腔。
上述穿孔板较优选的穿孔率为1%~15%;较优选的厚度为3~20mm;较优选的穿孔孔径为1~10mm。
当使用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时候,穿孔板的厚度小于1mm,穿孔孔径小于1mm,穿孔率为1%~3%。
此外,上述空腔深度优选为10~50mm。
更优选地使用音箱箱体的箱体板来替代上述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中底板和侧板。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空腔内设有刚性的多孔性吸声材料结构。
众所周知,穿孔板的吸声性能,包括吸声系数的大小和共振吸声的频段,可以通过改变穿孔板的厚度、穿孔率、空腔的深度和空腔内的吸声材料等参素来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江,未经徐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0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