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具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58547.1 | 申请日: | 2009-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6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何鹏;吴小平;何世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345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注塑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消费性产品的小型化、薄型化和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加之产品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及产品生产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制造业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大批量生产。但是,因塑料产品在成型过程中,为向模具的型腔内注入胶水而需设置供胶水流入的胶道,产品在成型后与型腔连接的胶道处的胶水固化并和型腔内的产品连接在一起的部分需以手工的方式去除,大量的消耗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产品成本,效率低,且人工去除后容易起毛边,因而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于型腔内去除进胶部分的模具,该模具结构简单,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结构,该模具包括模仁,模仁上开设有型腔和与型腔相连接的胶道,胶道与型腔的连接处形成进胶口,该模具在进胶口的一侧设有一可活动地伸入到进胶口处并隔离胶道与型腔的顶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由设置于进胶口一侧的顶针于注入型腔内的塑料固化之前即截断型腔与胶道的连接,待产品成型后,产品位于进胶口处的表面平整光滑,没有毛边,保证了产品质量,且不需人工处理,成本低,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一种模具结构的型腔内注满胶水且胶水未固化之前,顶针未顶出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一种模具结构的型腔内注满胶水且胶水未固化之前,顶针顶出于进胶口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3所示B处的放大图。
图中各零部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模仁 1 型腔 11
进胶口 12 顶针 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模具包括一模仁1,模仁上开设有型腔11,该模仁1上预留有使产品成型的胶道(图中未示),胶道与型腔11的连接处形成进胶口12,该模具1在进胶口12的一侧设有一可活动地伸入进胶口12处并隔离胶道与型腔11的顶针2。
请参阅图2及图4,成型时,通过胶道向型腔11内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塑料充填完成后未冷却之前,顶针2即伸入进胶口12处(如图3及图5所示),以封闭进胶口12的截面,从而截断型腔11与胶道之间的连接。待塑料固化后,胶道与型腔11连接处固化的部分和型腔11内的产品部分成分开状态,不需要再进行分开操作,而且产品位于进胶口12处的表面平整光滑,没有毛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结构由设置于进胶口12一侧的顶针2于注入型腔11内的塑料未固化之前即截断型腔11与胶道的连接,待产品成型后,胶道与型腔11连接处固化的部分和型腔11内的产品部分成分开状态,不需要再进行分开操作,产品位于进胶口12处的表面平整光滑,没有毛边,保证了产品质量,且不需人工处理,成本低,效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8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摄像参数获取方法
- 下一篇:电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