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壳融合显示屏的平板显示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56879.6 | 申请日: | 2009-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8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洋;严小平;袁先圣;葛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金悦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恒佳塑业有限公司;合肥海毅精密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显示屏 平板 显示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壳融合显示屏的平板显示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板显示产品已在为显示类产品的主流,平板显示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轻薄,占用空间小。现有的平板显示产品一般包括前壳、显示屏及后壳,前壳与后壳固定并在其间形成容置空间,显示屏置于容置空间内,而显示屏至少包括显示面板、设于显示面板前侧的金属壳,金属壳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与背光单元后面的金属壳组成显示屏的外壳,二是对显示面板的电磁干扰进行屏蔽,但现有结构的平板显示产品的缺点是:由于平板显示产品有塑料前壳,显示屏也有个前壳,造成材料浪费,生产制造工艺复杂,不利于其生产制造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在厚度上平板显示产品的前壳和显示屏前壳重叠,产品厚度较厚,重量较重,不利于产品朝轻薄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壳融合显示屏的平板显示产品,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降低平板显示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并且有利于平板显示产品朝着超轻超薄方向发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壳融合显示单元的平板显示产品,该平板显示产品包括显示面板、前壳及后壳,前壳与后壳紧固连接而形成容置空间,显示面板位于容置空间内,前壳位于显示面板前侧的周边且将显示面板的前侧压紧。
本实用新型由于取消了原设于显示面板周边的金属壳,简化了平板显示产品的结构,降低了平板显示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使平板显示产品的更为轻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结构是:
在显示面板的背侧设有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后侧的金属板与所述前壳固接,封装在金属板与前壳之间的显示面板和背光单元形成显示单元。该平板显示产品还包括设于容置空间内的固定支架及主板,主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前壳上,主板也可以直接固定在背光单元后侧的金属板上。在所述前壳上设有朝向后侧的固定柱,在所述后壳上设有固定孔,固定螺钉穿过固定孔后将所述后壳与前壳固定连接。在制造时,可将平板显示产品的显示面板、背光单元与前壳组成一个整体部件,取代了原有的显示屏,降低了平板显示产品的材料成本及安装成本。
所述前壳为金属壳。前壳采用金属壳结构,同样保证了平板显示产品的强度,也使平板显示产品的外观更具时尚特点,还可对平板显示产品的电磁干扰起到屏蔽作用,当然所述前壳也可采用塑料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平板显示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低,外形美观,强度高,屏蔽效果好,并且有利于平板显示产品朝着超轻超薄方向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2、前壳,3、后壳,4、背光单元,5、固定支架,6、主板,7、固定柱,8、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前壳融合显示屏的平板显示产品,该平板显示产品包括显示面板1、前壳2及后壳3,前壳2与后壳3紧固连接而形成容置空间,显示面板1位于容置空间内,前壳2位于显示面板1前侧的周边且将显示面板1的前侧压紧。
其中,所述前壳2为金属壳,在前壳2上设有朝向后侧的固定柱7,在后壳3上设有固定孔8,固定螺钉(图中未示出)穿过固定孔8后将后壳3与前壳2固定连接。该平板显示产品还包括设于容置空间内的固定支架5及主板6,主板6固定在固定支架5上,固定支架5固定在前壳2上。在显示面板1的背侧还设有背光单元4,该背光单元4后侧的金属板与前壳2固接。
本实施例由于取消了原设于显示面板1周边的金属壳,简化了平板显示产品的结构,在制造时,可将平板显示产品的显示面板1、背光单元4与前壳2组成一个整体部件,取代了原有的显示屏,降低了平板显示产品的材料成本及安装成本,并且有利于平板显示产品朝着超轻超薄方向发展。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金悦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恒佳塑业有限公司;合肥海毅精密塑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金悦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恒佳塑业有限公司;合肥海毅精密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68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升机机载操作平台
- 下一篇:机动车测速及拍摄取证系统速度检测标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