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分层布线的内转子交流感应电机定子铁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6517.7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206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谭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美娟 |
主分类号: | H02K17/04 | 分类号: | H02K1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 旭 |
地址: | 529100广东省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层 布线 转子 交流 感应 电机 定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的装置,尤其是一种内转子交流感应电机的定子铁芯。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图1,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风扇电机,交流感应单相电容分相内转子4极16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示意图,一般以外圆形和外正方形两种为主。所述绕线槽1由容置槽11、与转子孔2相通的嵌入槽口12构成,所述容置槽沿同一直径的圆周均匀分布;主相副相各4个绕组,每个绕组占两个槽,即2相4极16槽,主相副相绕组之间有90°的电气角,圆周位置则互差45°角。首先由于主相副相都在同一个半径位置上,主相副相绕组端部在空间上互相交叉重叠,既增加了绕组端部材料消耗,绕组端部不可避免要互相跨越,然后捆作一团;导致这类电动机若发生电气故障,80%以上原因是高压击穿和极间短路。其次,16槽每个槽口宽仅2mm,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上互相交叉重叠的绕组结构,令现有的内转子型马达直接自动绕线机无法应用,人手嵌线难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分层布线的内转子交流感应电机定子铁芯,它能克服现有技术中,主副绕组相互交叉重叠的绕组结构的缺陷,能有效地防止高压击穿和极间短路,而且还方便人手嵌线,或应用自动绕线机进行绕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分层布线内转子交流感应电机定子铁芯,包括本体,本体上有一转子孔,本体上有绕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槽分为深绕线槽、浅绕线槽;所述深绕线槽由深容置槽、深嵌入槽口构成;所述浅绕线槽由浅容置槽、浅嵌入槽口构成,
深容置槽和浅容置槽各自分布于不同的半径区间上,间隔设置,每一深、浅容置槽可容纳相邻两绕组的单边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分层布线内转子交流感应电机定子铁芯,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一)将主相副相绕组在空间上分开,即各自位于不同的半径区间上,而保持主相副相绕组之间90°的电气角不变;主相副相绕组端部在空间上不再互相交叉重叠,可以应用自动绕线机进行绕线。(二)原来相邻两绕组,现在合在一个槽里,槽口宽度增加了一倍而极掌总面积可保持不变。其优点是:在不增加原材料面积和不减少极掌总面积的前提条件下,槽口宽度增加了一倍意味着嵌线速度可大幅提高;绕组端部不与另一相绕组交叉重叠又满足了内转子型马达直接自动绕线机的工作条件。(三)是绕组端部缩短了,散热条件改善了,匝间短路的机会相对减少了。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外圆形的单相电容分相内转子4极16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外方形的单相电容分相内转子4极16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及嵌线效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圆形的单相电容分相内转子4极8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外方形的单相电容分相内转子4极8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及嵌线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6极12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及嵌线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3、图4所示,电容分相4极定子铁芯。图3、图4是单相电容分相内转子4极8槽电动机的定子铁芯及嵌线效果示意图。深绕线槽3和浅绕线槽4各自位于不同的半径区间上,深绕线槽3、浅绕线槽4间隔设置;所述深绕线槽3、浅绕线槽4是相对于转子孔2的距离而言;深绕线槽3由深容置槽31、深嵌入槽口32构成,浅绕线槽4由浅容置槽41、浅嵌入槽口42构成,深容置槽3、浅容置槽4可容纳相邻两绕组的单边截面积。例如深绕线槽3可容纳51、52这两绕组的单边截面积。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主、副绕组分别位于不同的半径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如图1、图3所示,将现有技术中的二个绕线槽1合并,构成深绕线槽3或浅绕线槽4;将原来相邻两绕组,现在合在一个深绕线槽3或浅绕线槽里4,相应将现有技术中的嵌入槽口12宽度由2mm增加到深、浅嵌入槽口32、42宽度为4mm,而极掌总面积可保持不变。
深绕线槽3、浅绕线槽里4的设计主要考虑三因素:半径区间,容纳绕组截面积,磁轭6截面积。三个因素都要求最大值,但却受材料面积和技术特性指标限制。若专为内转子型马达直接自动绕线机而设计,则极掌侧轮廓线7还要配合绕线咀轮廓,如图3中的极掌侧轮廓线7是平行于中轴线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美娟,未经谭美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65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