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眩板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52721.1 | 申请日: | 2009-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3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及珠;郭修芹;陈广汉;杨玲慧;刘金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F7/06 | 分类号: | E01F7/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卫东;黄磊 |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眩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特别涉及一种防眩板。
背景技术
汽车前灯产生的眩光是危害公路夜间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消除汽车前照灯的眩光影响,经常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上安装防眩板。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155086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眩板,这种防眩板的立板横截面为波纹状,立板的两个反向的波纹的顶点处的两面均设置有反射板,四个反射板与立板形成一体。该防眩板虽然在设计上起到了一定的防眩效果,但是其反射板体积大,增加了防眩板的重量,耗费材料多,单位重量的防眩效果仍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防眩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眩板不仅防眩效果好,而且抗弯曲能力强,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防眩板,包括底座和置于底座上的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中部为平直段、平直段的两端为“V”形段,其中一个“V”形段的方向与另外一个“V”形段的方向相反;所述“V”形段的末端高于主体板中心线10mm~20mm,所述“V”形段的顶端厚度为6mm~8mm;所述平直段的厚度为5mm,平直段与“V”形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增强筋,增强筋的厚度大于平直段和“V”形段的厚度。
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夹持部、定位卡槽,所述夹持部的下端与底板的上端面连接,所述平直段通过螺钉与夹持部紧固,所述夹持部的上端开有平直段的插入口,在对应插入口下方的底板上设置有平直段的定位卡槽。所述夹持部为两块夹持板,夹持板与底座的之间的夹角为60°~80°。
所述主体板采用挤出工艺一次成型结构,所述主体板的整体宽度为200mm~220mm、高度为120mm~130mm。
所述底座采用挤出工艺一次成型结构。所述底座的厚度为5mm~8mm、高度为80mm~100mm,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主体板、底座为苎麻粉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眩板底座的安装孔内装入螺栓,将防眩板按一定距离和偏转角度,安装在公路中央分隔带内的混凝土护栏上。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由于主体板中间有一段较长的平直段,方便与采用挤出生产的底座的装配;两端采用“V”形段,增加的主体板的抗弯曲强度,并且“V”形段的面上便于贴反光膜;同时,由于“V”形段的末端较长,进一步提高了防眩效果。
(2)由于在平直段与“V”形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增强筋,增强筋的厚度大于平直段和“V”形段的厚度,这样不仅增加了主体板抗弯曲强度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主体板和底座之间的定位要求。另外,“V”形段的顶端也采用局部加厚的方法即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更进一步提高了主体板的强度,
(3)主体板、底座均采用苎麻粉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并分别采用挤出工艺一次成型,在增加材料强度的同时,节省了资源,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也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有效增强防眩板的整体抗弯曲能力,底座与主体板配合后通过螺钉或胶水紧固,安装方便,而且底座上的安装孔,采用冲压一次成型,位置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眩板的主体板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眩板的底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眩板的底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眩板,包括了底座和置于底座上的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中部为平直段1、平直段1的两端为“V”形段,其中一个“V”形段的方向与另外一个“V”形段的方向相反,所述“V”形段的末端3高于防眩板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1大约10mm~20mm,所述“V”形段的顶端4厚度为6mm~8mm,所述平直段1与“V”形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增强筋5,增强筋5的厚度大于平直段1和“V”形段的厚度。
所述底座整体形状呈“A”字形,其包括底板7、夹持部6,所述夹持部6的下端与底板7的上端面连接,所述夹持部6的上端开有平直段1的插入口15,在对应插入口15下方的底板7上设置有平直段1的定位卡槽9;所述夹持部6为两块夹持板,夹持板与底座之间的夹角大约为60°~80°。
所述主体板的整体宽度为200mm~220mm、高度为120mm~13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27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