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雨滴传感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51682.3 | 申请日: | 2009-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231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 发明(设计)人: | 石松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松泉 |
| 主分类号: | G01N21/55 | 分类号: | G01N21/55;G01N21/4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2000浙江省绍兴市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雨滴 传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滴传感装置,尤其指一种利用光线在光疏和光密介质中产生的反射和折射的特性,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开启雨刷以及控制雨刷速度的雨滴传感装置,是一种适用于汽车雨刷的自动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的自动感应系统用来感应雨滴,它通常固定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其工作原理是光线通过光发射元件经过输入侧的凸透镜,成为准平行光。当雨滴附着在透明面板的参考平面上,光线经过透明板参考反射。输出透镜将该反射的准直线光线向光接收元件汇集,从而使得光接收元件能够接收到该光束。
在已知的现有技术中,因为由于市场上普遍的传感装置都没有增加介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不能有效发射和接收全反射光线。其中有效光线的能量小,所以导致可靠性不高;其次是由于发射装置形成感应区域呈环状,当装置发射的时候,接收装置和发射装置之间形成有效通道,所以检测区域较小。也就是说只有当检测区域上有雨滴的时候,该传感器才有可能检测到,所以检测范围极其有限,而且当挡风玻璃的厚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光接收元件将接收不到有效信号,所以不同厚度的挡风玻璃,必须配备不同规格的感应装置。
于是,就非常希望能研究出既能提高传感装置的检测范围又能在挡风玻璃厚度变化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精度的传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提高传感装置的检测范围又能在透明面板厚度变化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精度的雨滴传感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雨滴传感装置,包括壳体和光线信号收发装置,光线信号收发装置包含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其中,所述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相互平衡设置在挡风玻璃上,光发射元件、光接收元件与挡风玻璃之间有导光体。
所述的光线信号收发装置为表贴式或内嵌式。
所述的光接收元件为大面积感光元件。
所述的光发射元件所发射的光线为红外线。
所述的导光体可为与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透明材料制成。
所述的导光体可为硅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能提高传感装置的检测范围,可以增强检测效果;(2)能在透明面板厚度变化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精度;(3)使用安装简便,结构小巧,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内壁表面上,从图3H-H方向看过去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发射元件、导光体、光接收元件排列的俯视图。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0——光发射元件;11——电路板;12——机架;13——光接收元件;14——挡风玻璃;14a——挡风玻璃内壁;14b——挡风玻璃外壁;15a——发射导光体;15b——光接收导光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和光线信号收发装置,光线信号收发装置包含光发射元件10和光接收元件13。其中,光发射元件10和光接收元件13相互平衡设置在挡风玻璃14上,光发射元件10、光接收元件13与挡风玻璃14之间有导光体15a-15b。
所述的光线信号收发装置为表贴式或内嵌式。光接收元件13为大面积感光元件,光发射元件10所发射的光线为红外线;导光体15a-15b可为与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透明材料(如硅胶)制成。
所述的雨滴传感装置被应用于雨刷自动控制设备上,其中该自动控制设备被安装在汽车的挡风玻璃14的内壁表面14a上,为了有效工作应当安装在雨刷的刷拭区域内,同时为了避免遮挡驾驶员视线,一般安装在对应雨刷的刷拭区域内壁的最上部。雨滴传感装置光学地探测附在刷拭区的雨滴,以输出信号到雨刷自动控制设备上。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14内壁14a时从图3H-H方向看过去的示意图。图3是雨滴传感器的光发射元件、导光体、光接收元件排列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松泉,未经石松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16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产对苯二甲酸的PX氧化反应器
- 下一篇:多级、多向Y型射流撞击混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