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攻丝动力头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50900.1 | 申请日: | 200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05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饶小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市高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G5/16 | 分类号: | B23G5/16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喻新学 |
地址: | 529080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动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工螺纹的机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螺纹加工设备上的自动攻丝动力头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加工螺纹孔时,事先在工件上预钻好适当的光孔,然后操作者使用丝攻对其进行手工攻丝,攻完丝后将丝攻反向拧出即完成内螺纹的加工。这样靠纯手工操作,效率极低。利用小型台钻来作攻丝机,攻丝时其只能进、不能退,从而导致攻丝操作不便、效率也很低;而且进给的速度靠手工进行控制,品质很难保证,易出现螺纹不良。
后来出现了配置有离合器组件的攻丝机,其外形类似于台钻,通过一压柄来控制旋转主轴的升降,在下压过程中,丝攻正向转动,并继续下压压柄,使丝攻向内进给并在工件预留孔中加工出螺纹,直至螺纹加工完毕,然后松开压柄,压柄自动弹起,丝攻反向转动并从加工好的螺纹孔内退出,完成内螺纹的加工。该种攻丝设备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丝攻的进给由工人通过压柄上下往复来实现,并且进给速度只能靠人手来控制,仍然容易造成螺纹的不良;不同的操作人员加工出的螺纹的品质参差不齐,质量不稳定。
另外,现有的攻丝机的旋转主轴与丝攻夹头的连接为刚性连接,当工件的螺孔与夹头座中心不一致时,易造成丝攻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较简单、适应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螺纹不良率低、品质稳定的自动攻丝动力头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攻丝动力头机构,动力头机构包括一具有上、下两横向支撑臂的支架,支架上垂直安装有旋转主轴,旋转主轴下端安装有浮动丝攻夹头;支架两横向支撑臂之间安装有套接在旋转主轴上的离合器组件,离合器组件包括上、下离合轮,两离合轮上设有供传递动力的皮带轮,旋转主轴上安装有与该两离合轮相应的上、下离合盖;支架上安装有气缸及与气缸活塞杆连接的平行于旋转主轴的推杆;离合器组件通过拨叉与推杆连接。上、下离合轮与上、下离合盖之间实现传动的配合形式为锥形面配合;浮动丝攻夹头为一采用万向接头与旋转主轴连接的夹持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上述离合器组件,不但可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用改变动力电机的转向,而只需离合器组件与旋转主轴进行离合操作即可实现旋转主轴的正向和反向转动,实现攻丝和退刀,而且简化了设备的结构;由于采用了气缸来进行离合器组件的离合动作并全程控制螺纹的加工和退刀,使螺纹进给均匀,从而减少螺纹的不良;由于采用了浮动丝攻夹头,当工件的螺孔与夹头座中心不一致时,能自动对中,很大程度地避免丝攻折断。整个加工过程无需人工操作,可完全自动进行,因此螺纹加工效率高,不良率低,品质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头机构反向转动时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头机构正向转动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自动攻丝动力头机构,动力头机构包括一具有上、下两横向支撑臂的支架1,支架1上垂直安装有旋转主轴2,旋转主轴下端安装有浮动丝攻夹头20;支架1两横向支撑臂之间安装有套接在旋转主轴2上的离合器组件3,离合器组件3包括上、下离合轮30、31,两离合轮上设有供传递动力的皮带轮,旋转主轴2上安装有与该两离合轮相应的上、下离合盖32、33;支架1上安装有气缸4及与气缸活塞杆连接的平行于旋转主轴2的推杆41;离合器组件3通过拨叉42与推杆41连接。将该动力头机构配置一机座和立柱即可构成一螺纹加工设备。安装合适的动力电机,并用皮带轮将动力电机和动力输入轮5进行传动联接,上、下离合轮30、31及两辅助轮6通过皮带进行传动联接;气缸上的调节节流阀43连接至气泵,这样就构成一自动攻丝设备。当电机带动动力输入轮5转动时,上离合轮30和下离合轮31的转动方向相反;气缸4也在程序的控制下按要求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市高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门市高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09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