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贝/藻类养殖筏的水下固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50705.9 | 申请日: | 2009-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54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汉华;吴进锋;朱长波;韩永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3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国华 | 
| 地址: | 5103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藻类 养殖 水下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贝/藻类养殖筏的水下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贝/藻类的浅海筏式养殖方法具有养殖产量高以及养殖场地广等优点,成为贝/藻类产物养殖开发的主要方向,然而浅海的风浪会对养殖设施的安全性构成一定的威胁。海底固定装置是筏式养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牢固程度直接决定了养殖筏的安全性的好坏。海底固定装置主要有橛、砣和锚三种形式,其中橛因成本低、效果好而被大量应用于生产,依橛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木橛、水泥橛、竹橛和镀锌管橛等,其中木橛因取材易、成本低、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为2~3年)而被广泛使用。传统的木橛固定装置由木橛和橛缆构成,木橛的长度较短,且橛缆绑于木橛的上半部,因此在风浪较大的海区中木橛容易被拔出,安全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藻类养殖筏的水下固定装置,可提高养殖筏的抗风浪性能,安全性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贝/藻类养殖筏的水下固定装置,包括木橛、橛缆和坠物,其特征是所述的木橛的下半部分设有用于绑橛缆的缆孔,所述的橛缆的一端通过缆孔与木橛相连,橛缆的另一端与养殖筏相连,所述的坠物设在橛缆离养殖筏较近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木橛的底端呈倒圆锥形,以方便打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橛缆为聚乙烯绳;所述的木橛可以是杨木橛,也可以是柳木橛或者是松木橛;所述的坠物可以是坠石,也可以是水泥块。
本实用新型还可做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木橛的长度为2~4m,所述的缆孔的直径为15~20mm,所述的缆孔位于离木橛的底端1/3~2/5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橛缆绑于木橛的下半部分,可提高整个装置的牢固程度;
(2)橛缆上所设的坠物可以减小橛缆与海底平面的夹角,使得养殖筏浮绠可以在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处于适合的松紧状态,可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牢固程度和养殖筏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木橛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的贝/藻类养殖筏的水下固定装置,包括木橛1、橛缆2以及坠物3,木橛1由杨木制成,也可以由柳木或者松木等其他材料制成,木橛1的直径为15cm,长度为2m,具体使用时可视海底的硬度、风浪以及海流的强弱确定其直径以及长度,其中直径的范围为15~20cm,长度的范围为2~4m;木橛1的底端呈倒圆锥形,以方便打桩,木橛1的下半部分设有用于绑橛缆2的缆孔11,缆孔11的位置范围为离木橛的底端1/3~2/5处;
橛缆2为聚乙烯绳,粗约1800丝,长度视水深、风浪以及海流的强弱而定,橛缆2的长度与水深之比通常为2∶1,在风浪以及海流较强的海区可以为3∶1~4∶1,橛缆2的一端通过缆孔11与木橛1相连,橛缆2的另一端与养殖筏相连;坠物3为坠石,其重量为15~20kg,坠物3也可以是水泥块,坠物3设在橛缆2离养殖筏较近的一端大概1/3处。
使用时,通过缆孔11在木橛1上绑好橛缆2后,采用传统打桩技术将木橛1垂直打入海底4,至木橛1的顶端离海底4表面0.5~1.0m处,将橛缆2的另一端绑在养殖筏上,在橛缆2离养殖筏较近的一端大概1/3处绑一块坠物3,这样可减小橛缆与海底4平面的夹角,使得养殖筏浮绠可以在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处于适合的松紧程度,也提高整个装置的牢固程度和养殖筏的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07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