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张力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50285.4 | 申请日: | 200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25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寿伟春;陈宁;金家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9/00 | 分类号: | B65H5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180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张力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张力控制装置,尤其涉及电缆线缆的张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放线架有主动放线模式和被动模式两种,当使用主动放线模式时,放线速度由张力控制装置控制。当使用被动模式时,张力大小可以通过调节压缩空气压强来实现。收线架由生产线控制系统控制,它保证线速度同步,恒张力控制,速度是通过张力轮的位置反馈来控制,张力的大小由一配重块决定,现有的线缆张力控制装置中,张力轮臂通过固定机构设置在固定杆上,配重块和张力轮分别设置在固定机构的两侧,一般都要根据不同质地的线材不断地更换不同重量的配重块和频繁地调整配重块的位置,操作不方便,准确度低且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张力控制装置,目的是避免多次更换配重块,且能有效地控制好张力轮的张力稳定性,以满足各种类型线材。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线缆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底座、固定杆、张力轮臂、张力轮、固定机构、感应器及主配重块;张力轮臂通过固定机构设置在固定杆上,其一端设置张力轮,另一端设置主配重块;感应器设置在固定杆上,并与张力轮臂形成配合;线缆张力控制装置还包括附加配重块,所述附加配重块可活动地设置在张力轮臂上,并位于张力轮与所述固定机构之间。
所述线缆张力控制装置进而包括一定位导杆,一端与配重块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附加配重块,使得张力轮上的线缆的张力大小得到自由地调整,从而避免不断地更换主配重块、频繁地调整主配重块的位置等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此外,进而设置的定位导杆,可以使附加配重块稳定地定位在张力轮臂上,让作用在线缆上的张力不会随着张力轮臂的上下摆动而改变,使得线缆始终处于恒张力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线缆张力控制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线缆张力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底座60、固定杆70、张力轮臂80、张力轮20、固定机构5、感应器15、主配重块40及附加配重块10;张力轮臂80通过固定机构5设置在固定杆70上,其一端设置张力轮20,另一端设置主配重块40;感应器15设置在固定杆70上,并与张力轮臂80形成配合;所述附加配重块10可活动地设置在张力轮臂80上,并位于张力轮20与所述固定机构5之间。
所述线缆张力控制装置进而包括一定位导杆30,一端与附加配重块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60上。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在控制线缆张力过程中的应用:
1)安装线缆;
2)调整附加配重块10的位置,先松开附加配重块10上的定位导杆30,以附加配重块10可以移动为度,对于那些薄的、柔软的线缆,附加配重块10被放在固定机构5的附近,这样线缆上所受的压力就较小;对于那些较厚的线缆,附加配重块10被放置在张力轮20附近以增加线缆所受的压力;
3)附加配重块10的固定,在附加配重块10移到适当位置,拧紧定位导杆30,所述定位导杆具有伸缩功能,其伸缩程度是根据附加配重块位置来进行调整;
4)开始放线、收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附加配重块10,起到微调作用,既使得张力轮20上的线缆所受的张力得到自由地调整,同时,又加强了张力的调节精细度,且不需要不断地更换主配重块40,避免了粗糙地调整主配重块40的位置而不便于线缆的监控,从而改善工作效率慢、张力调节不稳定等因素;此外,进而设置的定位导杆30,可以使附加配重块40稳定地固定在张力轮臂80所需要的位置上,让作用在线缆上的张力不会随着张力轮臂80的上下摆动而改变,使得线缆一直处于恒张力的状态。
通过附加配重块40在张力轮20与固定机构5之间的张力轮臂80上的移动,线缆的张力控制范围为10N~80N。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的、未做出创造性劳动的简单替换,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02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