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本安型水泵操作控制台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49032.5 | 申请日: | 2009-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7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钱建生;马珊珊;刘年胜;郭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49/06 | 分类号: | F04B49/06 |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 地址: | 221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泵 操作 控制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泵控制台,具体是一种本安型水泵操作控制台。可以和PLC控制器配合使用,适用于煤矿井下或有甲烷及煤尘易爆炸、无破坏绝缘腐蚀性气体场所中多台水泵的操作控制。
背景技术
对于百米以上深度的立井煤矿,在井下都设有中央泵房,用来集中井下开采平面的地下水,并通过水泵将其提升到地面。井下水泵是防止井下冒水事故发生的关键设备,实现井下水泵抽水的控制是保障井下排水安全的有效措施。传统的煤矿井下水泵机组控制大多是采用就地控制方式,即“值班人员+按钮+继电器”模式,操作复杂、容易出错。随着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煤矿井下水泵控制系统都采用了PLC的远程自动控制系统。但是,所有的自动控制系统都必须保留就地控制模式以防止突发事件。在煤矿井下的水泵房内,环境条件恶劣,噪音较大,气温偏高,工人容易疲劳,而且空气中布满煤尘粉尘,有时会发生瓦斯或煤尘爆炸,因此要求井下的所有元器件都符合本质安全特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本安型水泵操作控制台,可以解决在井下等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与PLC控制器配合实现对多台水泵的操作控制。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本安型水泵操作控制台,包括壳体,壳体侧面有进出线口,壳体上表面安装有启动指示灯、停止指示灯、启动按钮、停止按钮。
工作原理是:该控制台通过多芯煤矿专用控制电缆与外部PLC控制器相连,当按下操作控制台上的启动按钮,启动按钮输出端口的输出信号通过传输线送至PLC控制器中,由PLC控制器发出控制信息实现对应水泵的启动操作,同时也可以通过操作控制台上的停止按钮实现对应水泵的停止操作;PLC控制器通过监测相应的水泵的反馈点将该水泵的运行状态转为电信号,通过传输线送至操作控制台,如果监控的水泵是运行状态,则对应的水泵运行指示灯将点亮;如果监控的水泵是停止状态,则对应的水泵停止指示灯将点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井下工作的隔爆兼本安特性,可以和自动控制系统的PLC控制器配合使用,实现井下多台水泵的启动、停止,市场需求量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端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中:1、壳体,2、启动指示灯,3、停止指示灯,4、启动按钮,5、停止按钮,6、导轨和卡槽,7、进出线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不锈钢外壳1、9个启动按钮、9个停止按钮、18个指示灯和10个进出线口组成。不锈钢外壳1具有容纳入线和出线以及固定入线和出线的导轨和卡槽的空间。启动按钮、停止按钮和指示灯均位于全不锈钢外壳的上平面,其中18个指示灯位于上半平面,分两排显示,第一排9个启动指示灯2为水泵启动状态显示,第二排9个停止指示灯3为水泵停止状态显示;9个启动按钮4位于第三排即停止指示灯3下方,为一般瞬动按钮;9个停止按钮5位于上平面的第四排,为一般瞬动按钮;10个进出线口7位于不锈钢外壳的侧面,分上下两排,一排5个;每个进出线口7上都装有用来固定进出线的导轨和卡槽6。所有的金属零部件都进行了防锈、防蚀处理,紧固件都采取了防止自动脱落的措施。本操作控制台的进出线必须选用标称外径φ7-φ9的多芯煤矿专用控制电缆和24V本安电源配合使用,允许供电电压在18V~25V的电压波动的范围内。
如图2所示,图的左边是按钮的输出端口,SF0-24~SF8-24端口是启动按钮4的输出端口,SS0-24~SS8-24端口是停止按钮5的输出端口;右边是PLC反馈输入端子和操作控制台中状态指示灯输入端口,HG0-2~HG8-2是启动指示灯2的输入端口,HR0-2~HR8-2是停止指示灯3的输入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中矿大华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90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