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停止触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48506.4 | 申请日: | 2009-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2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朱未东;江长生;张海燕;杨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73/04 | 分类号: | H01H73/04 |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 地址: | 212132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停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断路器的触头部件,由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带动旋转。
背景技术
目前,塑壳低压断路器动触头部件由转子、触头和卡紧装置等组成,通过操作机构上的杆带动转子旋转,由转子的旋转实现动触头的分合。其中,卡紧装置是利用触头或转子上的边缘在触头斥开到卡住位置时,转子或触头与配件间的接触面的阻力来使触头卡住。该装置的缺陷是:在多次分合操作后,卡紧装置会因为接触面的磨损使动触头在电动斥力斥开后没有被可靠卡住而回落,导致断路器不能可靠分合而引起灭弧室内电弧的重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停止触头装置,无需使用上述接触面来实现卡住,避免了多次分合操作后不能可靠卡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触头为轴对称形状,触头的转动中心设置腰型孔;转子的轴向中间部位具有触头朝向转子的径向对称贯穿,触头与转子的中心以销轴穿过,触头以该销轴为轴心在转子的空槽内转动,以销轴为轴对称设置一对滚动件和一对连接杆,滚动件穿过转子两侧的关于销轴轴对称的一对通槽中,在转子的上下端面的中间对称设置一对凹槽,通槽与凹槽垂直且与凹槽连通;一对连接杆分别位于滚动件的转动轴心处;弹簧置于凹槽内且两端固定在一对连接杆上,一对连接杆穿过触头且以销轴为轴对称设置;连接杆的中部连接位于触头两侧且对称设置的连板的一端,连板的另一端套在连接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当触头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带动弹簧拉伸到最长位置后,即弹簧经过三点共线这一死点位置后,弹簧力的方向便发生改变,弹簧自动回弹,便改变了触头的转动方向,使触头向分闸方向运动,触头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无法回落,从而可靠地卡住触头。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不使用转子或触头与配件间接触面卡紧的结构,卡紧可靠且使用寿命长。
2、触头一旦受到电动斥力斥开一较小角度经过死点位置时,弹簧可以迅速将触头卡住,防止触头的回落,本实用新型在较小电流故障时,触头止动效果尤其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总装图;
图2是图1中隐藏掉转子1后的立体图;
图3是图2隐藏掉上侧的滚动件3及连板4之后的立体图;
图4是转子1的立体图;
图中:1.转子;2.触头;3.滚动件;4.连板;5.连接杆;6.连接杆;7.弹簧;8.通槽;9.凹槽;10.通孔;11.通孔;12,销轴;13.腰型孔;1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触头2为轴对称形状,在触头2的转动中心设置腰型孔13;在转子1的轴向中间部位,触头2朝向转子1的径向对称贯穿。触头2与转子1的中心以销轴12穿过,销轴12为触头2与转子1的共同转动中心轴。触头2以该销轴12为轴心在转子1的空槽内转动,触头2可以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作自由回转动作。
以销轴12为轴对称设置滚动件3和连接杆6,滚动件3穿过转子1两侧的关于销轴12为轴对称的通槽8中,通槽8设置在转子1上,是转子1上下端面上设置的一对凹槽9的两端部分,通槽8与凹槽9垂直且与凹槽9连通。一组连接杆5分别位于滚动件3的转动轴心处。在转子1的轴向两侧设置关于销轴12对称的通孔10,通孔10与断路器操作机构杆相配合。位于触头2两侧且对称设置的弹簧7的两端固定在连接杆5上,如图2,一对连接杆6穿过触头2且以销轴12为轴对称设置;连接杆6连接位于触头2两侧且对称设置的连板4的一端与触头2,即连接杆6穿过触头2上关于销轴12中心对称的一对通孔11和连板4一端的通孔,连板4的另一端套在连接杆5上,连板4与转子1和触头2小间隙配合。在弹簧7位于拉伸最长位置处,连板4与触头2的两个连接端中心(即连接杆6的转动中心)和销轴12的转动中心以及滚动件3的转动中心五点共线。
在转子1的上下端面的中间对称设置一对凹槽9,弹簧7置于凹槽9内;滚动件3安装在凹槽9两端的通槽8中。在转子1的转动中心设置通孔14,销轴12穿过通孔14和腰型孔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85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配电柜回路模块
- 下一篇:电缆线接线端子快速拆卸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