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力排渣钻孔的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48044.6 | 申请日: | 200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0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周福宝;刘应科;胡东亮;邵和;李金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5/02 | 分类号: | E21F5/02;E21F5/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力 钻孔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排渣钻孔的除尘装置,尤其适用于施工钻孔时的排渣与除尘。
背景技术
我国高瓦斯突出矿井采取的防治瓦斯灾害措施中,施工钻孔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施工钻孔时排渣常采用水力排渣和风力排渣两种工艺,其中水力排渣工艺粉尘污染较小,但是采用水力排渣施工的钻孔长度较短,并且在煤层夹矸、软煤层中施工钻孔时易发生塌孔,造成卡钻、钻杆折断等现象,另外,施工下向钻孔时因无法排水而不能采用水力排渣工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施工钻孔必须采用风力排渣工艺。
风力排渣工艺是从钻杆中心导入的压缩空气在孔底吹尘,使施工钻孔时产生的煤(岩)粉沿钻杆和孔壁间隙吹出,因此风力排渣造成的粉尘污染极为严重,产生的粉尘浓度高达1000mg/m3以上。目前采用风力排渣时的除尘方法主要有孔口喷雾、在压风中适量加水、利用引射或压风作用输送粉尘至安装有喷雾装置的集尘箱等方法,这些方法或除尘效果不理想,或装置结构复杂,占有空间较大,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除尘效果好的风力排渣钻孔的除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它包括设在扩孔段内的捕尘套管,捕尘套管内壁上方固定有高压水管,高压水管上开有若干喷雾微孔,捕尘套管的外端口处设有孔口管罩,孔口管罩的上方设有可使高压水管穿过的通孔,其下方设有出尘口,出尘口处设有水雾喷嘴,孔口管罩的外端面上开有可使钻杆通过的通孔,其内端设有固定环。
所述的孔口管罩的外端面与钻杆之间设有密闭轴套;所述的喷雾微孔的孔径不大于1mm,孔间距约为1cm;所述的捕尘套管的长度不小于0.5m;所述的高压水管为扁平状。
本实用新型的除尘装置,最适用于施工钻孔时采用风力排渣的除尘。由于在钻孔孔口段设置了捕尘套管、孔口管罩、在施工钻孔的同时,通过高压水管、孔口管罩和密闭轴套及水雾喷嘴等部件对排渣钻孔实施高压水喷雾,扩孔段的粉尘经喷雾微孔和水雾喷嘴喷出水雾的润湿、捕尘作用控制消除在孔口管罩内,湿润的粉尘从设在下部的出尘口排出,有效防止了风力排渣造成的粉尘污染,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操作简便,除尘效果好,方便可靠,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中:捕尘套管-1,孔口管罩-2,密闭轴套-3,高压水管-4,喷雾微孔-5,水雾喷嘴-6,固定环-7,出尘口-8,钻杆-9,钻孔-10,扩孔段-11,煤壁-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所示,除尘装置主要由捕尘套管1和孔口管罩2、密闭轴套3、高压水管4及水雾喷嘴6等部件组成,其中捕尘套管1和孔口管罩2为圆筒状。捕尘套管1卡固在煤壁12的钻孔10的扩孔段11中,捕尘套管1与扩孔段11的长度一致,且都不小于0.5m,在捕尘套管1内部的上方固定有一高压水管4,高压水管4为扁平状,以减小其所占的径向空间,高压水管4的面向钻杆方向的底面开有若干个孔径不大于1mm的喷雾微孔5,喷雾微孔5的间距约为1cm。孔口管罩2的上方设有可使高压水管4穿过的通孔,其下方设有出尘口8,出尘口8处设有水雾喷嘴6,孔口管罩2的外端面上开有可使钻杆9通过的通孔,孔口管罩2的内端设有使其固定于煤壁12上的固定环7,阻止除尘装置发生移动和转动;外端面中间通过钻杆9的部位安装有密闭轴套3,密闭轴套3的内圆口与钻杆9间隙配合,保证钻杆9可以纵向进退、径向转动;下部设有出尘口8,被喷雾润湿的粉尘从除尘口8流出;外端面里侧、出尘口8上方设有水雾喷嘴6,对已润湿的粉尘进行二次消尘。
工作过程:首先在开孔位置施工比设计钻孔10孔径大40~50mm的扩孔段11,其长度要与捕尘套管1的长度一致,且不小于0.5m,然后换施工钻孔10的钻杆9和钻头,并把除尘装置的捕尘套管1插入扩孔段11,同时通过固定环7固定孔口管罩2,最后把高压水管4和水雾喷嘴6分别连接到相应的高压水管路上即可开始施工钻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80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玉米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土壤微生物耐药性基因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