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电压变压器器身撑条固定新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48021.5 | 申请日: | 2009-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9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春;陈琪;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27/00 | 分类号: | H01F27/00;H01F27/30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 地址: | 21335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变压器 器身撑条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电压变压器器身撑条固定新结构。
背景技术
在500kV及以上超高电压油浸式变压器中,大量使用油纸绝缘结构,如变压器各个线圈之间的绝缘间隙采用填充围屏和撑条的方式,使各个线圈之间相互撑紧,并将大油隙分割成若干个小油隙,增强线圈的幅向机械强度及线圈之间的电气耐压强度。在传统结构中,常使用胶水将撑条粘接在相应的围屏上,达到固定撑条的目的。由于胶水中的成分不易控制,往往含有杂质,在高电场中会引起局部放电;另胶水本身及在涂装过程中易形成封闭气泡,同样会引起局部放电;再者由于胶水的介电常数比变压器油和绝缘纸板大,而电场强度又与介电常数的大小成反比,会造成变压器油及纸板中的电场强度增大,从而引起放电或绝缘击穿,危害变压器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电压变压器器身撑条固定新结构。该撑条固定新结构具有采用绝缘纸板进行器身撑条的固定,替代传统结构中使用胶水固定撑条。能避免在高电场下由于胶水的杂质、气泡及介电常数等因素引起的局部放电,能提高高电压变压器产品的绝缘性能,能提升变压器的电气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电压变压器器身撑条固定新结构,各撑条装置由围屏、撑条、定位件、热收缩管和丹尼松纸组成。在内线圈外围装第一层撑条装置,第一层撑条装置是在内线圈外围围装围屏,在围屏上纵向放置撑条,在撑条的上、下端放置定位件。热收缩管在上、下定位件处绑扎撑条和定位件,再后在撑条的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用丹尼松纸螺旋绑扎。按上述方法在第一层撑条装置外围放置第二层、第三层撑条装置直至放置好全部撑条装置。在全部撑条装置完成后套装外线圈。
所述的撑条上、下端均开有撑条缺口。
所述的定位件选用1.5mm厚的绝缘纸板,在绝缘纸板向变压器器身中心一端面上开有定位件凹槽。
上、下定位件均嵌装在撑条上、下端的撑条缺口中。
撑条上、下端撑条缺口处均分别卡装在定位件的定位件凹槽中。
热收缩管在撑条上下端的撑条缺口内绑扎撑条和定位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高电压变压器器身撑条固定新结构。该撑条固定新结构具有采用绝缘纸板进行器身撑条的固定,替代传统结构中使用胶水固定撑条。避免了在高电场下由于胶水的杂质、气泡及介电常数等因素引起的局部放电,提高了高电压变压器产品的绝缘性能,提升了变压器的电气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定位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撑条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中:1、内线圈,2、围屏,3、撑条,4、撑条装置,5、定位件,6、热收缩管,7、撑条缺口,8、外线圈,9、定位件凹槽,10、丹尼松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如下:一种高电压变压器器身撑条固定新结构。各撑条装置4由围屏2、撑条3、定位件5、热收缩管6和丹尼松纸10组成。在内线圈1外围装第一层撑条装置4,第一层撑条装置4是在内线圈1外围围装围屏2,在围屏2上纵向放置撑条3,在撑条3的上、下端放置定位件5。热收缩管6在上、下定位件5处绑扎撑条3和定位件5,再后在撑条3的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用丹尼松纸10螺旋绑扎。按上述方法在第一层撑条装置4外围放置第二层、第三层撑条装置4直至放置好全部撑条装置4。在全部撑条装置4完成后套装外线圈8。
所述的撑条3上、下端均开有撑条缺口7。
所述的定位件5选用1.5mm厚的绝缘纸板,在绝缘纸板向变压器器身中心一端面上开有定位件凹槽9。上、下定位件5均嵌装在撑条3上、下端的撑条缺口7中。
撑条3上、下端撑条缺口7处均分别卡装在定位件5的定位件凹槽9中。
热收缩管6在撑条3上下端的撑条缺口7内绑扎撑条3和定位件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80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