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6349.3 | 申请日: | 200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1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吉雄;巨峰;吴强;李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7/00 | 分类号: | E21C47/00;E21F1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惠芬 |
地址: | 221116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充填 开采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尤其适用于矿山固体充填开采工作面固体充填料的运输与充填。
技术背景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在地下形成了许多人为的空间,造成地表沉陷,影响地面的房屋、公路和农田等;同时煤炭中的废弃物矸石在地面堆积,形成一座座矸石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历年累计堆放的煤矸石约45亿t,规模较大的矸石山有1600座,占用土地约1.5万km2,而且堆积量每年还以1.5~2.0亿t的速度增加。煤矸石的大量堆放对矿区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危害,而且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侵占大面积的农田、林地,自燃发火时排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安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即利用地面矸石、黄土、粉煤灰等固体充填料充填到井下采空区内,而实现固体充填料充填采空区的关键是将固体充填料运输和充填到采空区。因此,研制一种高效率、高机械化的固体充填料运输和充填设备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效机械化、投资少,解决矿山固体充填开采工作面的固体充填开采运输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包括机头部、机尾部,连接在机头部、机尾部之间的溜槽,溜槽的槽板上间隔设有多个卸料口,每个卸料口的底面上均设有插板,溜槽的槽帮外侧设有控制插板开关及大小的液压缸,溜槽内设有刮板链。
所述的多个卸料口沿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的溜槽从下端头至上端头均匀布置,其间距约为3m;所述的多个卸料口中的第一个卸料口离机头部的距离约为1.5m。所述溜槽设在槽帮外侧的液压缸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通过在刮板输送机溜槽槽板上设置卸料充填的卸料口,在卸料口下设置控制卸料口开启关闭和调节卸料口开口大小的机械化插板,在溜槽槽帮外侧设置推拉机械化插板的液压缸,溜槽联接采用螺栓联接,可实现矿山固体充填开采工作面固体充填料的高效机械化运输和充填,适用于多种固体充填材料,如矸石、粉煤灰、河沙、黄土或混合物等的充填。其结构简单,投资少,工艺简单,容易操作,运输与充填效果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溜槽卸料口位置的横截面图。
图中:1-机头部,2-机尾部,3-溜槽,4-卸料口,5-插板,6-液压缸,7-刮板,8-刮板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所示,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主要由机头部1、机尾部2、溜槽3构成,机头部1包括电机,溜槽3连接在机头部1、机尾部2之间,溜槽3的联接采用螺栓联接,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同时增加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在垂直、水平方向的可弯曲程度。溜槽3的槽板上间隔设有多个卸料口4,多个卸料口4沿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的溜槽3从下端头至上端头均匀布置,其间距约为3m;工作面下方的第一个卸料口离机头部1的距离约为1.5m,卸料口5形状为长方形,尺寸为500×400mm。每个卸料口4的底面上均设有插板5,并设有焊接在溜槽槽板底面适于插板5滑动的滑道,溜槽3的槽帮外侧设有控制插板5开关及大小的液压缸6,液压缸6对称设置在溜槽3两侧的槽帮外侧,用以推拉机械化插板5,控制卸料口4的开启关闭及调节卸料口的开口大小,从而有效控制固体充填料的充填量、充填速度及充填范围。溜槽3内设有将充填物料送入卸料口4内的刮板7和刮板链8。
工作时,启动固体充填开采输送机,从机尾向机头方向运输固体充填料,操作液压缸6推拉机械化插板5,开启卸料口4并调节卸料口的大小,使固体充填料从卸料口4落下,当固体充填料落满卸料口4下方空间时,操作液压缸推拉机械化插板5,关闭卸料口4,溜槽3中的刮板链将卸料口4下方的固体充填料刮平,实现固体充填料的运输与充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63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