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在反应物沸点以上加料的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5727.6 | 申请日: | 200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908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郑根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反应物 沸点 以上 加料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反应器,用于要求在某反应物沸点以上连续加入絮状、丝及布类(织物类)原料的反应操作,特别适用于以涤纶废丝、废布为原料生产增塑剂的实验操作,也适用于此类反应化工生产装置的操作。
背景技术:
传统实验进行合成反应的反应器一般为三口、四口甚至是多口烧瓶,此类反应烧瓶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合成操作,但对于在沸腾状态下加入絮状、丝及布类原料的操作却没有更好的办法,通常采用的办法有,第一,想办法先将此类原料转化为可溶解的其它中间产物然后再在反应开始升温前一次投入到反应器中去;第二,将此类原料进行加压压缩,大大减小体积,在反应开始升温前一次性投入反应器中。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严重不足之处,第一种方法易改变原料的结构组成,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反应的情况,所取得的各项工艺参数可靠性差;而第二种方法由于是采用了压缩的办法,因此没有改变原料的组成,但采用该方法投料后,该原料会在反应器内迅速膨胀,充满整个反应器,并缠绕在搅拌器上,使搅拌不能正常进行,这样靠近器壁的原料会因为与热源的长时间接触而炭化,而且也不能按正常的投料比进行投料反应。
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也存在类似情况,目前能够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只有前面所述的第二种加料方式,织物原料先经过高压压缩后形成长条型,然后在升温前一次性投入到反应釜中,但压缩后的原料会在升温过程中迅速膨胀,充满整个反应釜,并缠绕的搅拌器浆叶上,严重时使搅拌无法搅动,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只能少投料,严重影响了反应器的正常操作,也大大减少了反应釜的生产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某反应物沸点以上按反应需要连续加入絮状、丝及布类原料,并能控制在加料过程中,确保沸腾物料不外泄,直至絮状、丝及布类原料反应物反应完全。
本实用新型的是这样来实现的:在反应器的加料口设置可在反应物沸点以上连续加入絮状、丝或布类原料的带加料漏斗的夹套管及与其相配的快速密封塞。
一般的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实验用原三口、四口或多口反应烧瓶基础上进行结构上的改造,将选定的加料口改为带加料漏斗的夹套管,夹套内通入冷却介质,并配以快速密封塞,当最后一批絮状、丝及布类原料直接用快速密封塞推入反应器中,从而起密封作用。
也可以用于化工生产装置中,在反应釜的加料口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即加料漏斗的下方采用水夹套冷却管,水夹套冷却管与反应釜间采用同管径的闸阀,最后一批织物用快速密封塞推入反应器中,并立即关闭闸阀。加料漏斗与冷却夹套管间采用法兰连接,冷却夹套管与闸阀间也采用法兰连接,依靠采用橡胶材质的快速密封塞与水夹套冷却管内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某反应物的沸点以上,连续加入织物类原料至反应器中;沸腾物质不至挥发溢出;反应器搅拌可能正常运行,反应器的生产能力可以正常发挥。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装置示意图
图中,1快速密封塞、2加料漏斗、3冷却夹套管、4闸阀、5釜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描述。
实施例1.生产装置反应釜:
以8m3反应釜为例,该反应器加料装置由1快速密封塞、2加料漏斗、3冷却夹套管、4闸阀、5釜体构成(如附图1)。关键部件为夹套管(内管直径200mm,外管直径350mm)、加料漏斗(直径1000mm)及快速密封塞(外径200mm),快速密封塞可采用橡胶材质以保证与夹套内管的密封,为便于生产在加料管底部增加一内径为200mm的电动或气动闸阀当最后一股物料用快速密封塞推进后可迅速关闭闸阀,反应器便可正常操作。
实施例2.实验室用反应器:
以1000ml反应器为例,其设计内容与生产装置基本相同,其关键部件为夹套管(内管直径24mm,外管直径35mm)、加料漏斗(直径45mm)及快速密封塞(外径24mm),夹套内管自上而下没有明显的变径,快速密封塞与夹套内管的底部以磨口密封,反应过程中夹套内通入冷却介质如冷却水等,絮状、丝及布类原料反应物通过加料漏斗不断推向反应器内,最后一股物用快速密封塞推进并将加料口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57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