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灵活翻转的相机显示屏托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4446.9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0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尤力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力生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22300 江苏省东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灵活 翻转 相机 显示屏 托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灵活翻转的相机显示屏托架结构,主要用于数码相机的显示屏与相机之间的连接与支撑,为摄影取景提供方便。
背景技术:
数码相机出现以后,摄影取景也发生了改变,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光学取景器取景,现在还可以使用相机背后附带的显示屏直接取景。数码相机后背显示屏现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固定式的,即显示屏固定在相机上不能活动;另一种是活动式的,显示屏可以打开,翻转不同的角度。固定式的显示屏取景时眼睛与显示屏的角度局限在垂直的范围,离开这个范围取景就变得很困难;活动式的显示屏虽然可以翻转,但由于现有的结构向下翻转的角度较小,使手举相机进行俯拍的时候也不十分便利,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取景死角。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数码相机垂直取景存在死角的问题,现设计一种可使显示屏上、下均可翻动90度的显示屏托架结构,以使摄影人员取景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一种可灵活翻转的相机显示屏托架结构,它包括一个可收折于相机背部凹槽内的托架,所述托架一端连接在相机背部凹槽内,别一端与显示屏连接,所述托架一端铰接在相机背部凹内的顶部,别一端铰接在显示屏背面的中部或显示屏两侧的中部。
其中托架一般连接在显示屏的中点位置为佳。同时托架连接在显示屏的中点位置,才能保证显示屏上、下90度的翻转。
所述托架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与显示器和相机连接。
所述托架为中空结构,显示器的连接线穿套于托架的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托架结构可使数码相机的显示屏作上、下90度翻转,托架一边铰接在在数码相机背部,由铰链与数码相机连接,可以转动;另一边固连接在显示屏后背中点位置,由铰链与显示屏连接,也可以转动,能实现上、下垂直无死角取景。
而现有的托架一端连接在相机背面的中部位置,液晶显示屏的转动角度受限,进而使摄影取景角度受限。
所以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改进了托架与数码相机和显示屏的连接位置,从而使显示屏的翻转角度更随意,实现无死角取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屏收折于相机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正常使用状态显示屏位置状态图。
图3为显示屏向上翻转90时的状态图。
图4为显示屏向下翻转90时的状态图。
图中:1-托架;2-液晶显示屏;3-数码相机;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托架1一端连接在数码相机3,另一端连接液晶显示屏2背部的中部。当液晶显示屏2收起在数码相机3中时,托架1隐藏在液晶显示屏2与数码相机3之间,液晶显示屏2和托架1均收在凹槽4内,凹槽4的尺寸及位置以保证液晶显示屏2完全收入为宜,保证相机不用时收起。
如图2所示,一般摄影状态时,液晶显示屏2与托架1及数码相机3的位置关系如此。托架1端部通过铰链与数码相机3相连,可灵活转动,托架1的另一端与液晶显示屏2背部的中点位置铰接,也可灵活转动。
如图3所示,当液晶显示屏2向上翻转90度时,托架1支起,与数码相机3成垂直夹角,将液晶显示屏2托起。
如图4所示,当液晶显示屏2在托架1向下翻转90度时,与数码相机3成垂直夹角,将液晶显示屏2托起。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数码相机显示屏托架结构改变了其它显示屏托架的连接方式,将托架连接在显示屏背面的中部,使显示屏能够非常灵活地以联接轴为中心沿托架上、下90度翻转,使垂直角度取景无死角,拓展了摄影人员的取景角度和摄影艺术创作的空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托架与显示屏相连端,分别连在显示屏的两侧中部,该情况下的托架应设有钢性两撑杆,两撑杆分别连在显示屏的两侧,托架的另一端与相机连接,托架与相机连接端为收拢式结构连接在相连上。也可通过连板将两撑杆连接,再连接到相机上。托架的结构应便于托架和显示屏收折,使它们收入相机相应的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力生,未经尤力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44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