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43488.0 | 申请日: | 200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01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谢志坚;姚文讯;朱顺强;冯玲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05 | 分类号: | H01R9/05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42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射频 同轴电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移动通信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改进,尤其是一种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背景技术
射频同轴电缆与连接器的连接,通常,如图1、2所示,通过射频同轴电缆内导体插入连接器内导体、射频同轴电缆外导体铜皮与连接器外导体环状零件靠螺旋力夹紧而实现连接,射频同轴电缆内导体与连接器内导体内壁的连接,通常采用弹性插头连接形式,连接器弹性内插头通常为圆柱形开槽,其结构是在一圆柱形零件圆周面轴向开有等间距槽,在其外部使用一个具有一定塑性的电介质将其向内压缩与电缆内导体紧密接触,从而达到信号的传输。而对于开槽零件,由于开了槽,引起该处的特性阻抗变化,不可避免存在电性能不稳定,如电压驻波比、三阶交调指标偏差等;射频同轴电缆外导体铜皮与连接器外导体环状零件靠螺旋力夹紧而实现连接,为了保证接触可靠,只能加大夹紧力,以至于外导体会出现变形,从而导致电压驻波比偏高、三阶交调指标变差等;因为需要有螺旋机构的零件,所采用的零件将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跳线的总体重量,增加了制造成本。因此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接触可靠,能大大减少零件数量,又有效确保射频同轴电缆内外导体与连接器内外导体两者呈良好电连接的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将射频同轴电缆的内外导体与连接器的内外导体分别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具体的说,就是实用新型连接器内导体的内孔,加工成与电缆内导体的外径成间隙配合,电缆内导体插入连接器内导体的内孔,然后采用焊接技术,用焊锡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实用新型连接器外导体内孔,加工成与电缆外导体的外径成间隙配合,电缆外导体插入连接器外导体的内孔,然后采用焊接技术,用焊锡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一种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器外导体内的连接器内导体,电缆内导体和电缆外导体分别与连接器内导体和连接器外导体电性连接,电缆内导体和电缆外导体之间设有绝缘子,所述电缆内导体设置在连接器内导体的内孔内,电缆外导体设置在连接器外导体的内孔内,电缆内导体和电缆外导体分别与连接器内导体和连接器外导体焊接连接。
所述电缆内导体与连接器内导体间的间隙量为0.1毫米至0.5毫米。
所述电缆外导体与连接器外导体间的间隙量为0.1毫米至1.0毫米。
所述连接器外导体对应于置于其内孔的电缆外导体的位置设有焊接孔。
所述电缆内导体和电缆外导体分别与连接器内导体和连接器外导体通过焊锡焊接连接。
所述绝缘子内设有沿纵向延伸的空心管腔。
所述空心管腔的数量为6至8个。
所述空心管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直径为2毫米至3毫米之间。
所述空心管腔的材质为聚甲醛POM材料或ABS塑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电压驻波比由原来的1.1降低到1.06,三阶交调由原来的-139dBc到现在的-168dBc。从而有效保证了良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确保电性能的稳定性,大大改善了电压驻波比、三阶交调等指标。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焊接式,从而减少了一半的零件,连接器的重量减少了48%,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采用具有空心管腔结构的绝缘子的厚度仅为原来的1/4,加上采用了绝缘性能更好的材料,使得重量仅为原来的10%~13%,折合到每个绝缘子的价格成本可节约95~97%,大大减少了材料的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已有技术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接器内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式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绝缘子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绝缘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子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子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电缆内导体、2为连接器内导体、3为电缆外导体、4为连接器外导体、5为焊接孔、6为第一焊接腔、7为第二焊接腔、8为绝缘子、9为空心管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34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压接地保护装置
- 下一篇:电力产品的电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