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枢铜钩点焊用逆变电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2437.6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53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政;徐卫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诺士(常州)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2 | 分类号: | H02M7/42;H02M1/4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02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枢 点焊 用逆变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变电源,特别是一种电枢铜钩点焊用逆变电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电枢铜钩点焊用电源为50Hz交流电加可控硅控制,控制精度为半周期(10ms),并且输出电压易受电网电压影响,使在可控硅导通角固定的情况下半周期(10ms)输出能量不稳定,从而影响焊接效果和产品稳定。并且由于无功率因数校正系统,所以会对电网产生谐波污染,影响同电网上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的用于电枢铜钩点焊的逆变电源存在的控制精度低,输出能量不稳定,以及因为有谐波污染存在而影响同电网上其他设备正常运行的问题,提供一种输出能量稳定,无谐波污染的电枢铜钩点焊用逆变电源。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枢铜钩点焊用逆变电源,其包括DSP控制单元和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所述的DSP控制单元连接有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逆变单元,逆变单元与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的连接,DSP控制单元与所述的逆变单元连接。
所述的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连接有电压电流反馈单元,该电压电流反馈单元与DSP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的DSP控制单元连接有LCD显示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因为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输入端连接有逆变单元,所以可以使其输出电压由原来的50HZ提高到250HZ的交流电,半周期时间由原来的10ms变为2ms,提高了时间控制精度,使焊接效果更好。同时在逆变单元输入端连接有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对输入电压进行功率校正,可以去除谐波污染,使输出到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的输出能量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框图;
图中,1为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2为逆变单元,3为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4为电压电流反馈单元,5为DSP控制单元,6为LCD显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所示的一种电枢铜钩点焊用逆变电源,其包括DSP控制单元5、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逆变单元2、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电压电流反馈单元4和LCD显示单元6。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逆变单元2、电压电流反馈单元4和LCD显示单元6分别接入DSP控制单元5。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的输出接入逆变单元2,逆变单元2的输出接入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的初级,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的大电流低电压的次级连接到外部点焊机的正负极,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的次级串入电压电流反馈单元4的电流互感器用于检测输出电流,在外部点焊机的正负极分别连接电压电流反馈单元4的正负电压反馈线。LCD显示单元6用于设置焊接参数和显示焊接信息。DSP控制单元5用于控制各单元正常工作。
交流电输入到由DSP控制单元5控制的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产生稳定的正负350V直流电,并进行功率因数校正使输入功率因数达到99%以上。正负350V直流电输入到由DSP控制单元5控制的逆变单元1,使其输出电压可实时调整的250Hz的交流电。此电压由LCD显示单元6的设定参数和电压电流反馈单元4的反馈量共同决定。逆变单元2输出的交流电输入到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通过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使此交流电变为低电压大电流的安全焊接电源。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输出的低电压大电流通过电压电流反馈单元4反馈到DSP控制单元5,DSP控制单元5通过反馈量去控制逆变单元2的输出电压,并且DSP控制单元5把反馈量计算成真实的电压、电流、能量和时间等数据送入LCD显示单元6进行实时显示。
因为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输入端连接有逆变单元2,所以可以使其输出电压由原来的50HZ提高到250HZ的交流电,半周期时间由原来的10ms变为2ms,提高了时间控制精度,使焊接效果更好。同时在逆变单元输入端连接有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对输入电压进行功率校正,可以去除谐波污染,使输出到输出焊接变压器单元3的输出能量更加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诺士(常州)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雷诺士(常州)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24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经编机编织机构
- 下一篇:可标识的耐辐射聚酰亚胺薄膜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