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焦油回燃的固定床秸秆气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2267.1 | 申请日: | 2009-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7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林冲;陈勇;孙昌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燃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72;C10J3/84;C10G9/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油 固定床 秸秆 气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惯性冷却法脱除焦油并利用气体引射法促使焦油回燃的秸秆气化装置,一种带焦油回燃的固定床秸秆气化装置。
背景技术
就秸秆气化而言,无论是采用固定床还是流化床气化装置,在反应过程中,由于气化温度和反应条件的限制,燃气中不可避免地含有焦油。当燃气温度降低时,燃气中的焦油在冷壁面凝结并与燃气中灰尘相互粘附,形成油垢。油垢在后续装置或管道上不断累积,就会引起装置和管道的阻塞,使气化炉的无法正常工作,并且清理这些油垢也异常困难。现有的秸秆气化装置,大都采用了传统的水洗除焦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焦油难以回收利用,而且还会产生二次废水污染。由于焦油本身具有一定热值,弃置又会造成系统能量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秸秆气化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焦油回燃的固定床秸秆气化装置,该装置可实现焦油自动回燃,避免清理焦油带来的不便,提高了气化效率,提高了燃气的热值,也降低了秸秆气化的成本,同时也解决了焦油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中,有一个筒状的气化炉,该气化炉分为气化风从下部进入的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及气化风从上部进入的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在该气化炉的侧壁上,安装有引射气流的引射器;该气化炉通过其侧壁上下部,顺序连通有导气管、过滤除尘器、导气管、焦油捕集器、集焦槽、回燃管、液封弯管、回燃管及引燃器的回燃管,使收集的焦油被注入气化炉继续燃烧;其中,经气化炉排出的高温气体在过滤除尘器内,先对高温气体进行除尘,经过焦油捕集器,利用惯性与冷却相结合的方法捕集燃气中的焦油,捕集下来的焦油,在引射器中被气体引射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被引流到气化炉高温富氧区,焦油在高温富氧的条件下进行燃烧和裂解。
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焦油自动回燃,避免了清理焦油带来的不便,提高了气化效率,提高了燃气的热值,降低了气化的成本同时也解决了焦油的二次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吸式固定床气化装置结构图;
附图2为发明的上吸式固定床气化装置结构图。
图1、图2中,1.气化炉,2.排灰管,3.过滤除尘器,4.导气管,5.导气管,6.焦油捕集器,7.冷却器,8.燃气出口管,9.集焦槽,10.回燃管,11.液封弯管,12.回燃管,13.引射器,14.引射风入口管,15.气化风入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该装置中,有一个筒状的气化炉1,该气化炉1分为气化风从下部进入的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图1-1)及气化风从上部进入的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图2-1);在该气化炉1的侧壁上,安装有引射气流的引射器13,通过其侧壁上下部,顺序连通有导气管4、过滤除尘器3、导气管5、焦油捕集器6、集焦槽9、回燃管10、液封弯管11、回燃管12及引燃器13,使收集的焦油被注入气化炉1继续燃烧;其中,经气化炉1排出的高温气体在过滤除尘器3内,先对高温气体进行除尘,在焦油捕集器6里,利用惯性与冷却相结合的方法捕集燃气中的焦油,捕集下来的焦油,在保温100℃以上的条件下,在引射器13中被气体引射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被引流到气化炉高温富氧区,焦油在高温富氧条件下进行燃烧和裂解。
在图中,在焦油捕集器6中设有冷却器7,冷却器7通有冷却介质,采用间隙换热方式对燃气进行降温,燃气中凝结的焦油液滴在惯性作用下进入到冷却器7进行壁面捕集;设计的液封弯管11和引射器13结构确保空气不会与燃气混合。
在图中,过滤除尘器3及导气管4、导气管5,全部采用保温材料绝热;集焦槽9,回燃管10、回燃管12,液封弯管11及引射器13全部采用热风(或燃气)进行控温伴热,以保证管内焦油的流动性。
在图中,利用气流引射和重力液封方式防止空气回蹿(与燃气混合);考虑到焦油自身的显热不足,应使回燃管道保持温度105℃以上,回燃管采用热风或燃气150℃以上进行控温伴热,确保焦油的流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燃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燃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22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水机的安全启动装置
- 下一篇:饮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