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长线往复式线切割加工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9953.3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034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传文 |
主分类号: | B23H7/02 | 分类号: | B23H7/02;B23H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 平 |
地址: | 21110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线 往复 切割 加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切割加工机床的电极丝储丝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线切割机大体分为快走丝和慢走丝两种:
1、快走丝使用钼丝,每次装丝300米左右,快速(9m/秒)往返使用,但电极丝的两端各有十米左右不能被使用,钼丝利用率低,且由于钼丝快速运动导致前端用于切割的电极丝抖动,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加工精度,为其加工精度不能提高的缺陷。由于只有300米左右的钼丝参与加工,电极丝直径很快损耗变细,为其加工精度不能进一步提高的另一原因。
2、由于加工过程中钼丝的疲劳被拉伸而导致的钼丝张力的变化,进而导致加工精度下降,由于结构上面的不合理,导致钼丝在正向和反向加工时前钼丝张力变化严重,使加工出来的零件上面出现严重条纹(换向纹)。而且大多数机床采用油基的DK-1型线切割加工液,在使用过程中会对机床本身及周围环境造成较严重污染。
2、慢走丝
机床每次装铜丝20公斤左右,单向低速运行,由于始终是新的铜丝参于加工,且低速运行,加工区铜丝的稳定性好,张力恒定,不抖动,所以加工精度高,粗糙度好,但是铜丝是一次使用,耗材成本高。而且机床制造成本高,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一台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使用成本高(耗材成本高),元器件国产化低,维修成本高,且不易维修,机床闲置率高,资源浪费严重,目前仅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内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则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加度精度高、结构简单、易于维修的长线往复式线切割加工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长线往复式线切割加工机,其特征是它包括有两个储丝盘和与之对应的排丝轮,电极丝通过排丝轮后卷绕在储丝盘上,两个储丝盘分别由两组电机反向驱动,使电极丝在两个储丝盘间保持张紧,所述排丝轮通过排丝装置实现在储丝盘宽度方向上来回移动。
所述排丝装置包括有导轨、凸轮和变速装置,排丝轮的连动杆安装在导轨内,连动杆的一端触接在凸轮上,凸轮由变速装置的输出端驱动,变速装置的输入端连接电机的输出端。
所述凸轮使排丝轮位移距离与储丝盘的宽度相同。
所述的排丝轮亦可由步进电机来回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长线往复式线切割加工机,其特征是它包括有两个储丝盘和与之对应的排丝轮,电极丝通过排丝轮后卷绕在储丝盘上,两个储丝盘分别由两组电机反向驱动,使电极丝在两个储丝盘间保持张紧,所述排丝轮通过排丝装置实现在储丝盘宽度方向上来回移动,电极丝的两个进电块前置于电极丝导轮的靠工作端,且处于各自对应的电极丝导轮与电极丝定位器之间,此时,关于排丝装置的技术方案可采用与前一方案相同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解决了目前线切割机床加工精度低的问题,提高了钼丝的利用率,降低了使用耗材成本,机床本身制造成本低,价格便宜(2-3万/台),操作简便易学,零件国产化高,易于维修,且污染低,非常适合我国国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有两个储丝盘1和与之对应的排丝轮2,电极丝通过排丝轮2后卷绕在储丝盘1上,电极丝为目前线切割机床使用的钼丝。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储丝盘1分别由两组电机3反向驱动,使电极丝在两个储丝盘1间保持恒张力张紧状态,从而解决了加工过程中由于钼丝疲劳拉伸而造成的钼丝松动进而影响精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排丝轮2通过排丝装置实现在储丝盘1宽度方向上来回移动,当储丝盘1转动时,绕过排丝轮2的钼丝卷绕在储丝盘1上,达到机床使用长丝的目的。两个储丝盘1同时的结构,所以钼丝在工作过程中逐渐从一个储丝盘上放开而卷绕到另一个储丝盘上,来回交替卷绕,即可实现几千米的钼丝均能反复利用多次,从而降低了耗材的使用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传文,未经李传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99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