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石石灰立窑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39047.3 | 申请日: | 2009-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203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 发明(设计)人: | 尹保明;周大伟;刘启胜;包正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尹保明;周大伟;刘启胜;包正良 |
| 主分类号: | F27B1/06 | 分类号: | F27B1/06;F27B1/10;F27B1/12;F27B1/14;C04B2/1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023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清扬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石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石石灰立窑,具体地说是生产石灰的焙烧设备,属于建材行业石灰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国内中小型企业石灰生产的窑型多为土窑、普通立窑等。这类窑一般采用自然通风,依靠窑筒本身的负压抽力,又因窑底采用平底炉排,进风面积小,加上气候影响,经常抽力不足,空气流量不够,造成燃料不完全燃烧,窑温降低,产生石灰质量差、产量低、能耗高的问题。国家已明文规定予以淘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机械化程度高、能提高产、质量、机械强制通风、供氧充分、能耗降低、劳动环境改善且投资少、经济效益好的中石石灰立窑。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石石灰立窑包括炉体外、内胆、烟囱、加料器、卸灰装置、复合炉排,内胆位于炉体外内,加料器位于内胆上端,复合炉排位于内胆下端,卸灰装置位于复合炉排的下方,位于内胆上口周围设置有环形烟道,其内侧与内胆内部相通,该环形烟道与烟气除尘风管(烟囱)连通,在复合炉排的下方设置有送风机。
所述的内胆形状为花瓶形,其上部为正截圆弧曲线锥形,下部为正截倒圆弧曲线锥形。所述的复合炉排为伞形。
所述的内胆包括耐火层、空气隔热层、红砖外层,耐火层位于内侧,红砖外层与耐火层之间为空气隔热层。
所述的外体包括从内胆外侧向外依次排列的矿渣垫层、红砖围护墙、珍珠岩隔热层、红砖承重结构墙。
所述的内胆的耐火层由耐火砖构成。内胆从上至下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上部的预热区、中部的煅烧区、下部的冷却区。预热区圆弧曲线锥形自上而下逐渐扩大。
所述的炉胆内层由耐火砖构成,中间为隔热层,外层为砖体结构;所述的外体的垫层为矿渣,围护墙和承重结构为砼构造柱和砖墙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内胆形状有利于物料在其中的预热、煅烧和冷却。其环形烟道和送风机形成“上抽下送”的通风机制,有利于物料在向下运动中与气体的热交换和燃料的充分燃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了能耗。伞形的炉排扩大了通风面积,提高了热效。多层的外体结构大大提高了隔热性、进一步减少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包括复合炉排1、送风机2、环形烟道3、护窑圈4、烟气除尘风管(烟囱)5、加料器6、卸灰装置7、耐火层8、空气隔热层9、红砖外层10、矿渣垫层11、红砖围护墙12、珍珠岩隔热层13、红砖承重结构墙14、上部的预热区15、中部的煅烧区16、下部的冷却区17、内胆、炉外体等。
本实用新型内胆位于炉外体内,加料器6位于内胆上端,加料器6下方设置有护窑圈4,复合炉排1为伞形,位于内胆下端,卸灰装置7位于炉排1的下方。还包括位于内胆上口周围的环形烟道3,其内侧与内胆内部相通,该环形烟道3与烟囱5连通。在复合炉排1的下方设置有送风机2。所述的内胆为花瓶形,其上部为正截圆弧曲线锥形,下部为正截倒圆弧曲线锥形。
所述的内胆包括耐火层8、空气隔热层9、红砖外层10,耐火层8位于内侧,红砖外层10与耐火层8之间是空气隔热层9。所述的内胆的耐火层由耐火砖构成。所述的外体包括从内胆外侧向外依次排列的矿渣垫层11、红砖围护墙12、珍珠岩隔热层13、红砖承重结构墙14。
本实用新型的内胆从上至下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上部的预热区15、中部的煅烧区16、下部的冷却区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尹保明;周大伟;刘启胜;包正良,未经尹保明;周大伟;刘启胜;包正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90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容提供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跨层控制的无线网络流媒体业务传输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