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气囊的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8427.5 | 申请日: | 2009-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63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艾青;胡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青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23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气囊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气囊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腹腔引流是解决腹腔或腹腔脏器积脓、积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伤口腔隙逐渐缩小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持续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技术是腹腔引流术中引流效果最为确切的一种,是治疗和预防消化道瘘及感染的有效措施,其基本原理是变被动引流为主动引流,变单纯引流为滴水冲洗引流,具有这种功能的引流管也称之为滴水双腔负压吸引管。但是现有的双套管操作繁琐,需要缝扎固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气囊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不仅保留了传统双套管的功能优势,而且操作简单,方便了外科医生实施双套管引流,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带有气囊的引流管,包括管体及形成于管体内的通道,其特征是:在管体的外面附设气囊,在气囊上设置相互连通的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伸至管体的外面,形成外伸段。
在所述外伸段上连接小气囊。在管体靠近内端的一段壁上设置若干贯通的通孔。在所述管体的内壁上设置导管。在所述管体的通道内有吸引管。在管体的外面有圆片状的固定夹。所述管道附设在通道内。所述管道设置于管体的壁内。所述管道的外端设置充气囊,在充气囊的进气端设置单向阀。
在所述固定夹中,夹管的一端有夹片,在夹管与夹片上均设置便于将固定夹套在管体外的开口;在夹管的开口两侧分别设置夹板,所述夹管的开口形成于两块夹板之间,在每块夹板的端部设置向外侧折弯的折板;在夹管的开口处设置夹套,所述夹套的两端折弯成钩,所述夹套利用钩套在夹板的折板上。
与传统引流管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式引流管无需缝扎固定,只需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即可封住腹壁内缘,气囊充满之后,将引流管稍稍拉紧,使气囊紧贴在腹腔的内壁,再在腹腔的外壁用外固定盖封好,使引流管得到良好的固定,这样引流管的管体便被轻松的固定在体表,发挥引流功能了。传统引流管需要缝线结扎固定,与其相比,本装置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解除了病人不必要的痛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传统双套管引流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原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带有气囊的引流管,包括管体1及形成于管体1内的通道9,在管体1的外面附设气囊5,在气囊5上设置相互连通的管道3,所述管道3的一端伸至管体1的外面,形成外伸段。在所述外伸段上连接小气囊10。在管体1靠近内端的一段壁上设置若干贯通的通孔7。在所述管体1的内壁上设置导管2。在所述管体1的通道9内有吸引管8。在管体1的外面有圆片状的固定夹4。所述管道3可以附设在通道9内。也可以将所述管道3设置于管体1的壁内。所述管道3的外端设置充气囊10,在充气囊10的进气端设置单向阀11。
在所述固定夹4中,夹管13的一端有夹片12,在夹管13与夹片12上均设置便于将固定夹4套在管体1外的开口16;在夹管13的开口16两侧分别设置夹板14,所述夹管13的开口16形成于两块夹板14之间,在每块夹板14的端部设置向外侧折弯的折板17;在夹管13的开口16处设置夹套15,所述夹套15的两端折弯成钩18,所述夹套15利用钩18套在夹板14的折板17上。
所述引流管包括管体1(直径1cm)及形成于管体1内的通道9,在管体1的外面附设气囊5,在气囊5上设置相互连通的管道3,所述管道3出管体1的外壁延伸至小气囊10。
在管体1靠近内端的一段壁上开设众多分散开的通孔7。在所述管体1的壁内设有导管2,通道9内附设吸引管8。在管体1的外面有圆片状的固定夹4。所述管道3内设于管体1的壁内。
传统的双套管大体由两个系统组成:进水系统和负压引流系统,进水系统为一根系在引流管管体1旁边的导管2,使悬挂在高处的液体以一定的流速经导管2流入腹腔内的引流部位,将腹腔内的渗出液、胆汁、胰液、血液、脓液等稀释,之后由负压引流系统将其引流出来。所述负压引流系统是由管体1和套在管体1中的吸引管8组成,通过不断的冲洗稀释,负压引流,以达到预防局部形成脓肿和全身感染的目的。虽然这种双套式引流管的引流效果良好,但操作过程繁琐,首先需要用一根细线将导管2固定于管体1上,然后需要再将管体1缝扎固定于腹壁,整个过程不但耗时,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若固定时缝线缝扎过紧,或留管时间较长,可引起拔管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青,未经艾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84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