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测速传感器替代沥青流量表的新式自动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34893.6 | 申请日: | 2009-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8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太杰;周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C19/16 | 分类号: | E01C19/16;G05D7/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集思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10 | 代理人: | 张晋吉 |
| 地址: | 71007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测速 传感器 替代 沥青 流量表 新式 自动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筑路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稀浆封层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沥青是路面养护必不可少的材料,路面养护设备中,测量沥青流量的沥青流量表是路面养护设备必要的元器件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实时测量反馈沥青的流量,把参数提供给系统,用于计算和调整沥青流量,同时也反映给操作人员,以便作出相应调整。
传统使用的沥青流量表,存在的缺点是:表的价格较贵;参数设置需要通过两三个按键组合设置,既复杂又不容易理解;显示界面太小,有时需要手动切换界面;设置参数时界面符号不易理解,往往需要参照说明书来进行一步步操作;设备出现故障后,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交流困难,无法说清界面显示的内容;尤其是沥青黏度大,长期使用后测量流量的装置受到影响,精确度下降,无法正确反馈信号甚至不反馈信号,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测速的目的,是克服传统沥青流量表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及时、准确地显示沥青流量的新式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主要由沥青泵、测速传感装置、控制系统、显示界面组成。沥青泵为内齿轮泵,测速传感器安装在沥青泵上。测速传感装置的测速传感器安装在沥青泵上,通讯电缆与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与显示界面电路连接。
显示界面。用户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输入沥青流量,显示界面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传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计算出的沥青流量传送给显示界面,显示界面实时显示沥青流量,供用户参考。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测速传感器传回的信号进行计算处理、滤波,然后发送数据给显示界面,同时根据数据做出判断,调整沥青泵转速。
测速传感装置。测量沥青泵转速,将脉冲信号传送给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沥青泵使用内齿轮泵,每转排量一定。沥青泵转动时,沥青泵上的测速装置随之转动,测速传感器将测得的脉冲信号传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经过计算后得出实时沥青流量,然后将实际流量反馈给显示界面,同时控制系统根据实测的流量自动作出调整和判断。
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是:测速传感装置将沥青泵转动的转速,通过脉冲信号传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信号转换计算后得出实际流量,将实际流量传送给显示界面,同时根据计算出的实际流量做出逻辑判断后,对沥青泵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控制设施相比,优点在于:1、实现非接触式测量,测量装置不直接接触测量介质;2、显示界面可安置在用户方便看到的地方,安全便捷;3、自动控制,自动化程度高;4、减少维修和故障。
附图说明
图1.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图2.自动程序运行流程图
图中,1、显示界面 2、控制系统 3、测速传感装置 4、沥青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叙述一个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所示为控制系统结构的方框示意图:用户在显示界面1中输入需要的沥青流量(如:140Kg/min),显示界面1将数据传送给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控制沥青泵4的转速,沥青泵4为内齿轮泵,其转动时,安装在内齿轮泵上的传感装置3随之转动,测速传感器将测得的脉冲信号传送给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将其计算处理、滤波,然后发送数据给显示界面1,同时根据数据做出判断调整沥青泵4转速。
图2所示为自动程序运行的流程示意图。在自动生产的过程中,首先控制系统从显示界面中读取用户输入的沥青流量5,将输入的沥青流量转换成电信号6,然后向沥青泵发出控制指令,控制沥青泵转速7,沥青泵转动后测速装置读取测得的脉冲信号8,传送给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经过处理滤波后将脉冲信号转换成沥青流量9,将沥青流量传送给显示界面1显示,同时根据测回的沥青流量做出调整,改变沥青泵的转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48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