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站凝汽器的挡汽折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34585.3 | 申请日: | 200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9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朱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2 | 分类号: | F28F9/22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申忠才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站 凝汽器 挡汽折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站凝汽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凝汽器冷却管的上、下管束区之间的挡汽装置。
背景技术
凝汽器是汽轮机主要辅助设备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循环冷却水使汽轮机排出的蒸汽凝结成水,在汽轮机排汽空间建立并维持所需的真空,回收凝结水以供锅炉给水。根据循环冷却水在凝汽器内的不同流程数量可分为单流程和双流程两种凝汽器。
循环冷却水上、下分流的双流程凝汽器,因为上、下冷却水管束之间必须布置水室流程隔板和水室法兰,使上、下管束区之间较大范围无法布置冷却水管,由此造成凝汽器中新蒸汽与含大量空气的蒸汽混合,致使传热效率降低。另外主蒸汽通道的蒸汽容易短路,未经过充分冷凝而直接到达空冷区,被抽出凝汽器。因此,对于循环冷却水上、下分流的双流程凝汽器一般需要在上、下管束区之间的蒸汽空间设置挡汽装置。
现有循环冷却水上、下分流的双流程电站凝汽器,通常采用在上、下管束区之间的蒸汽空间设置由水平挡汽板和垂直挡汽板组成的挡汽装置,汽轮机排汽首先进入凝汽器的上管束区,经过上管束区后剩余的蒸汽通过水平挡板进入下管束区,空冷区,最后空气和少量未凝结蒸汽被抽出。而垂直挡汽板的作用是将管束区与凝汽器侧壁板之间的空间即蒸汽主通道与管束区隔开,以防止主蒸汽短路。达到阻止剩余蒸汽与新蒸汽混合后直接流入下管束区,需要在上、下管束区之间的蒸汽空间同一截面内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这样的挡汽装置。实践证明,此装置结构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水平挡汽板上开设有较大横截面的矩形蒸汽通道,使得进入下管束区的蒸汽流速不均匀,特别是在水平挡汽板的矩形通道以外的挡汽板下方存在较大涡流区,致使凝汽器蒸汽流动阻力增大,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降低,凝汽器运行经济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上、下管束区之间挡汽装置的缺点,提供一种使进入凝汽器上下管束区之间的蒸汽流动速度均匀、不产生蒸汽涡流区、降低凝汽器汽阻、提高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的电站凝汽器的挡汽折板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两块管板上的上管束区与下管束区之间至少设置有3组挡汽折板。
本实用新型的挡汽折板由上挡汽板与下挡汽板连为一体构成,上挡汽板与下挡汽板之间的夹角α为90°~120°,下挡汽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75°,上挡汽板的上端距上管束区的距离为4~10cm,下挡汽板的下端距下管束区之间的距离为4~10cm。
本实用新型的挡汽折板的上挡汽板的上端距上管束区的距离与下挡汽板的下端距下管束区的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一组挡汽折板与相邻一组挡汽折板平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在上下管束区之间设置至少三组相互平行的挡汽折板,蒸汽流过挡汽折板与蒸汽流过循环冷却水管束的阻力相当时,使蒸汽能均匀流过蒸汽流程板所形成的通道,进入下管束区,在蒸汽流程板下方不存在蒸汽涡流区,达到了降低凝汽器汽阻,提高了凝汽器总体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电站凝汽器的挡汽折板装置由上挡汽板1、下挡汽板2、管板3联接构成。
在前后两块管板3安装有上管束区5、下管束区4,在两块管板3的上管束区5与下管束区4之间焊接联接有4组挡汽折板,4组挡汽折板之间相互平行排列,每组挡汽折板由上挡汽板1与下挡汽板2连为一体构成,上挡汽板1与下挡汽板2之间的夹角α为120°,下挡汽板2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60°,上挡汽板1的上端距上管束区5的距离为7cm,下挡汽板2的下端距下管束区4之间的距离为7cm。在上管束区5与下管束区4之间焊接挡汽折板的具体组数应按照上管束区5与下管束区4之间间隙的长度来确定。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在两块管板3上的上管束区5与下管束区4之间焊接联接有4组挡汽折板,每组挡汽折板由上挡汽板1与下挡汽板2连为一体构成,上挡汽板1与下挡汽板2之间的夹角α为90°,下挡汽板2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上挡汽板1的上端距上管束区5的距离为4cm,下挡汽板2的下端距下管束区4之间的距离为4cm。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45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却塔用填料片及淋水填料
- 下一篇:一种落地式照明电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