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锁式环形密封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3457.7 | 申请日: | 200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8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卫;杨建武;杨红刚;肖锐;金连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043 | 分类号: | E21B33/043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61106 | 代理人: | 席树文 |
地址: | 72100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 密封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石油钻采装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来对海洋水下井口装置中套管头与套管悬挂器之间的环形空间实施密封,防止泄漏,同时具有自锁性的密封机构总成。
背景技术
密封是影响海洋石油钻采装备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工作环境和密封介质的复杂性,其产品和技术一直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目前在适应海洋环境的水下井口装置用密封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还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目前,海洋水下井口装置中套管头与套管悬挂器之间常用的环形密封,其不足主要为:1.密封件数量多,需要逐个进行安装或拆卸,过程繁琐、费时;2.因环空压力、载荷及温度等变化导致密封容易松动,产生泄漏,密封效果不好;3.在高压钻井液作用下,容易刺伤密封本体,导致密封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锁式环形密封总成,它不仅实现了对套管头与套管悬挂器之间环形空间实施密封,而且实现了密封自锁,增强了密封效果,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且还实现了快速安装和拆卸密封,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锁式环形密封总成,密封体的下部为“<”形环状结构,密封体内孔中部设有梯形台,梯形台上部为连接螺纹I;连接套外侧与密封体上的连接螺纹I相对应的部位为连接螺纹II并与密封体上的连接螺纹I啮合在一起。
所述的密封体的“<”形环状结构上方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I和凹槽II,内壁上开设有环状凹槽I和环状凹槽II,上述槽内均装有橡胶体。
所述连接套外侧的连接螺纹II是不连续的,其上均布地设有数道轴向凹槽,连接套的内孔设有环状凹槽III和环状凹槽IV。
所述连接套和锁紧套之间通过剪切销连接起来;所述的锁紧套的下部是长牙嵌式结构,其内孔下端设有圆锥斜面I,外壁上部设有圆锥斜面II,内孔上部设有一道环状凹槽V。
所述的密封体最上部端面处装有外卡环,其内孔中部的梯形台的上部安装有内卡环。
所述的内卡环和外卡环均为开口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将密封体下端设计成“<”形环状结构,具有导向密封功能,防止在安装下放操作过程中碰伤、划伤密封段。
2、采用多道橡胶体进行二次密封,密封更可靠。安装后,橡胶体被密封体密闭起来,不直接与流体接触,提高了密封的使用寿命。
3、通过内卡环和外卡环对密封体进行了双重锁紧,防止因密封松动而产生泄漏,增强了密封效果。
4、安装、拆卸密封时,仅需要对专用工具进行轴向下压、上提即可完成,无旋转要求,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
5、在锁紧套和连接套之间设有数个剪切销,可准确判断密封锁紧与否,防止安装操作失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卡环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自锁式环形密封总成,密封体1的下部为“<”形环状结构,其外壁上开设有凹槽I10和凹槽II11,作为一种改进,也可以设计成其它形式环状凹槽,或者不设计环状凹槽,内壁上开设有环状凹槽I12和环状凹槽II13,上述槽内均装有橡胶体2;密封体1内孔中部设有梯形台21,梯形台21上部为连接螺纹I9;连接套4外侧与密封体1上的连接螺纹I9相对应的部位为连接螺纹II22并与密封体1上的连接螺纹I9啮合在一起,连接螺纹II22是不连续的,其上均布地设有数道轴向凹槽8,连接套4的内孔设有环状凹槽III14和环状凹槽IV15;连接套4和锁紧套6之间通过剪切销7连接起来,锁紧套6的下部是长牙嵌式结构,内孔下端设有圆锥斜面I17,外壁上部设有圆锥斜面II18,内孔上部设有一道环状凹槽V16。在密封体1最上部端面处装有外卡环5,其内孔中部的梯形台21的上部安装有内卡环3,内卡环3和外卡环5均是采用弹力回缩方式实施密封解锁,两个卡环(内卡环3、外卡环5)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使用或均不使用,两者均为开口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4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