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扰动絮体沉淀反向分离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3354.0 | 申请日: | 200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033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赵鑫;张铭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B01D21/01;B01D21/02;C02F1/5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 代理人: | 田玉兰 |
地址: | 73000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扰动 沉淀 反向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絮凝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扰动絮体沉淀反向分离罐。
背景技术
目前,马铃薯、木薯和玉米淀粉等农产品加工废水和化学化工污水等高浓度污水的处理难度较高,是世界性难题。采用常规生化法处理,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处理效果也不好。现有技术中对高浓度污水通常采用絮凝法处理。絮凝法处理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采用传统静态絮凝法处理通常需要建设较大规模的沉淀池与之相配套,其优点是耗能低,其缺点是:①絮凝剂与污水的混合强度不够;②沉淀池基建成本高,且占地面积大;③很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特别是淀粉、农产品加工废水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在沉淀池中长时间停留很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周边环境。同样问题也出现在天然药物、有机材料等的絮凝沉淀分离提取和传统的自来水净化过程中。采用动态絮凝法具有絮凝速度快、对絮团的剪切作用令絮体密实的优点,但现有技术通常采用敞开式、同向或侧向沉淀过滤处理,此类处理方式,絮体容易集中到过滤网上,造成过滤负荷过重,并且存在耗能高、絮体不便回收、水流扰动引起沉降速度慢、絮体易堵塞装置管线、出水水质易受环境变化影响等缺点。如申请号为200410059901.4的变向变速脉动水流式絮凝装置及絮凝工艺、申请号为200410059903.3的半循环射流式絮凝装置及絮凝工艺以及申请号为200510053212.7的马铃薯淀粉废水中提取蛋白质的设备及技术,均需要外加动力系统或加热装置,能耗较高;申请号为92214473.7的波折絮凝装置和申请号为200720035134.2的斗状网格絮凝装置,采用露天沉淀池,水质易受环境变化影响,会造成污染;申请号为98237001.6的反应池过渡段配水絮凝装置,采用垂直方向布置网格来减小流水的动能,无法回收池底富集的絮体,影响絮体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进一步吸附、分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扰动絮体沉淀反向分离罐,能够实现在同一装置中絮体沉降和过滤的反向分离功能,絮体富集和沉降过程抗扰动,固液分离效率高、过滤网负荷小,且能耗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扰动絮体沉淀反向分离罐,它包括絮体消能导流区、螺旋分离板、絮体储存仓和反向过滤仓,所述絮体消能导流区包括与进水管连接的导流管及设置在其上部的帽状导流罩,导流罩开口向下,导流管及其管口与导流罩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螺旋分离板是一围绕导流管垂直部分的下旋式螺旋板,螺旋分离板与罐体外壳构成一个下降的螺旋通道;所述絮体储存仓设在罐体的下部,其底部与排絮管道连接;所述反向过滤仓设在罐体的上部,其顶部设出水口,出水口处设置一过滤网,罐体顶部与出水管路连通。
所述的导流管垂直部分设置在罐体的中下部,其纵轴线与罐体的纵轴线重合,导流管的垂直部分呈渐阔喇叭状,其小口端与进水管相连、大口端伸向导流罩内。
所述的导流管垂直部分最小直径与最大直径之比为1∶2~6,其长度是罐体高度的1/5~1/15。
所述的螺旋分离板为连续的下旋式螺旋板。
所述的螺旋分离板由多张片状板错叠式排列成下旋式螺旋状。
所述的罐体上设有观察镜。
所述的反向过滤仓出水口处设置的过滤网固定在一多孔底板下面。
所述的过滤网下方还设有一可旋转刮刀,刮刀上垂直设置一传动轴,传动轴上端与设置在反向过滤仓外面的旋转钮相连。
所述的反向过滤仓的上部还与一反冲洗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扰动絮体沉淀反向分离罐,是一套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污染小、能耗低、配置简单、连续工作、固液分离效率高、过滤网负荷小、絮体收集方便、操作简单的封闭式混凝固液分离装置。该装置与适当的组合混凝药剂和混凝系统配合,适合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玉米淀粉废水、化工废水和炼钢除尘废水等絮凝混凝污水处理法的固液高效分离净化。对城市污水处理,因占地面积小、密封无异味,可以在市区中心或较集中的排污口进行小规模污水处理,大大减少目前生化法污水处理需要大量管道将各种污水掺混、集中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所需要的大量管网的巨额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3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气机独立驱动的燃气轮机
- 下一篇:一种旋转活塞式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