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紧凑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33171.9 | 申请日: | 2009-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1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孙献斌;黄中;时正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C10/00 | 分类号: | F23C10/00;F23C10/18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弋才富 |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凑型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特别涉及一种紧凑型循环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由于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比大、高效低污染等技术特点,在电力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的增大,存在炉内空间有限、受热面布置不足和炉内屏式受热面磨损严重等技术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分离器和炉膛之间的热循环回路布置外置换热器,将循环灰载有的一部分热量传递给外置换热器,通过调节回料器和外置换热器之间循环物料量的比例,可以控制炉膛内的燃烧温度,并对蒸汽参数进行调节。
传统的外置换热器需要占用一定的高度,受到分离器、回料器结构形式的限制,往往使得分离器下部立管高度较低,不易形成足够的料封,影响了分离效率和外循环回路的稳定运行,此外由于空间受到限制,外置换热器内受热面一般布置过于密集,运行中容易出现振动、局部磨损、爆管等问题,且难以检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紧凑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分隔墙对锅炉炉膛进行分隔,利用分隔墙的换热管板完成物料的分离回送,并将换热器布置在两个炉膛之间,具有 无振动、无局部磨损、无爆管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紧凑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由锅炉炉顶11和锅炉侧墙12,13围成的炉膛,炉膛由分隔墙1分隔为炉膛2,3,在两个炉膛2,3之间的下方布置换热器5,分隔墙1通过其上换热管板4的分离槽与换热器5相连通,在换热器5内布置有受热面6。
分隔墙1在两个炉膛2,3的中间沿垂直高度方向布置。
分隔墙1由至少一组换热管板4构成。
换热管板4包括翼形管板4A和腹板4B,各组换热管板4沿分隔墙1宽度方向是间断布置、连续布置或交错布置。换热管板4由管子和钢板焊接而成,翼形管板4A与所述炉膛的深度方向D垂直,而其腹板4B和所述炉膛的深度方向D平行布置,构成翼形管板4A的管子数量是至少一根,构成腹板4B的管子数量是至少一根。换热管板4的表面可以敷设耐火耐磨材料以降低颗粒磨损。
换热器5布置在两个炉膛2,3之间,换热器5独立布置也可以与炉膛紧邻布置并形成整体紧凑结构,换热器5的布置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
锅炉炉顶11可以是上倾布置、下倾布置或水平布置中的一种,分隔墙1穿过锅炉炉顶11。
换热管板4的布置有上连箱8和下连箱9,换热管板4的管子与上连箱8和下连箱9连通。
换热管板4的翼形管板4A和腹板4B可以单独焊接加强筋以增加 分隔墙1的刚性与强度。
由换热管板4的分离槽分离下来的灰颗粒向下流入布置在两个炉膛2,3之间的换热器5内,在换热器5内布置的受热面6可以对物料进行冷却并将其送回炉膛或排出炉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凑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将换热器与锅炉构成一体化紧凑布置,解决了常规循环流化床锅炉换热器布置受限的问题,炉内分隔墙可在不增加炉膛高度的情况下形成扩展受热面和分离元件,能够简化灰循环回路,可显著降低锅炉造价,适用于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一、炉内分隔墙同时具有扩展受热面和分离元件的作用,易于大型化。
二、炉膛膜式水冷壁与换热器连为一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悬吊承重和膨胀设计。
三、通过换热器排放循环灰,可调节炉内灰浓度,减轻炉内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换热管板4沿分隔墙1宽度方向布置示意图,其中,图3(a)为换热管板的连续布置图;图3(b)为换热管板的间断布置图;图3(c)为换热管板的交错布置图。
图4为分隔墙1穿过不同锅炉炉顶布置示意图,其中,图4(a) 为分隔墙穿过上倾炉顶布置图;图4(b)为分隔墙穿过下倾炉顶布置图;图4(c)为分隔墙穿过水平炉顶布置。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由分隔墙1将炉膛分为两部分即炉膛2,3,锅炉炉顶11为上倾斜布置,锅炉每侧包括有旋风分离器,通过分离器入口9,10与锅炉本体连接,每侧分离器数量可以是2台或者更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1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