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反渗透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33024.1 | 申请日: | 2009-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33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溟涛;李文泉;朱骥;李旭阳;刘丽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百衡伯仲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 笛 | 
| 地址: | 710082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反渗透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反渗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淡水紧缺的问题非常严重,而海水淡化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使用较广的有反渗透法、蒸馏法和电渗析法。其中反渗透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反渗透法是对海水进行加压,让海水分子透过反渗透膜孔来进行海水的淡化处理,制取成纯水。现有的进行反渗透法处理的反渗透装置是由进水口、反渗透膜、浓水口以及净水口组成。在海水通过反渗透膜孔的过程当中,粒径大于反渗透膜孔的离子等污染物都可以被它截留,然后由反渗透膜一侧的浓水口将污水排出,净水则由插入在反渗透膜轴心的适配器排出。这种结构在使用当中会出现瞬间压差超出设计使用压差值,该压差值是由进水口的压力与浓水口压力的差值决定的,这样就会使得反渗透膜受压后形成望远镜式损坏,反渗透膜价格相对比较昂贵,经常更换又大大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渗透处理装置,解决了由于反渗透膜上受到的压力过大而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渗透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的玻璃钢膜壳以及在玻璃钢膜壳两端头设置的承压板总成,玻璃钢膜壳前端头的外壁上开有进水口,玻璃钢膜壳后端头的外壁上开有浓水出口,在玻璃钢膜壳内且在进水口与浓水出口之间设置有反渗透芯膜,后端的承压板总成中心设置有净水出口,进水口、浓水出口、净水出口与玻璃钢膜壳内部相通,适配器的一端插入反渗透芯膜的轴心,适配器的另一端与净水出口对接,反渗透芯膜的末端设置有推力环,在推力环与后端的承压板总成之间还设置有承压伞,适配器依次穿过推力环、承压伞的轴心,推力环包括推力环壁,推力环壁上设置有开口,在推力环壁的内壁上沿推力环轴半径的方向分别均匀设置有筋板,该筋板用于支撑推力环壁。
本实用新型的反渗透处理装置,在反渗透芯膜与后端的承压板总成之间设置有推力环与承压伞,该推力环起到支撑反渗透芯膜的作用,避免了反渗透芯膜由于压力过大造成损坏的问题,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反渗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中推力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压板总成,2.进水口,3.反渗透芯膜,4.玻璃钢膜壳,5.推力环,6.浓水出口,7.净水出口,8.筋板,9.推力环壁,10.适配器,11.开口,12.承压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反渗透处理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圆柱形中空的玻璃钢膜壳4以及玻璃钢膜壳4两端头设置的承压板总成1,在玻璃钢膜壳4前端头的外壁上开有进水口2,在玻璃钢膜壳4后端头的外壁上开有浓水出口6,进水口2、浓水出口6与玻璃钢膜壳4内部相通。在玻璃钢膜壳4内且在进水口2与浓水出口6之间设置有反渗透芯膜3,在反渗透芯膜3的末端设置有推力环5,在推力环5与后端的承压板总成1之间还设置有承压伞12,适配器10的一端插入反渗透芯膜3的轴心,适配器1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推力环5、承压伞12的轴心并与承压板总成1中心设置的净水出口7对接。
本实用新型装置中推力环5的结构如图2所示,推力环5包括推力环壁9,在推力环壁9上设置有开口11,设置开口11是为了方便浓水通过,在推力环壁9的内壁上沿推力环5轴半径的方向分别均匀设置有4块筋板8,目的是为了起到支撑推力环壁9的作用,使得推力环5在支撑反渗透芯膜3的时候不会变型。推力环壁9的厚度为8mm,筋板8的长度为35mm。
当采用本实用新型反渗透处理装置进行海水淡化处理时,先启动加压泵,此时海水通过进水口2进入到玻璃钢膜壳4内,由于压力的作用,海水经过反渗透芯膜3,而推力环5则起到支撑反渗透芯膜3的作用,避免反渗透芯膜3损坏。此时反渗透芯膜3中的水被分流,一部分水分子沿着垂直于膜面的方向透过反渗透芯膜3,然后经过适配器10从净水出口7流出;另一部分含有粒径大于反渗透芯膜3膜孔的浓水离子经过反渗透芯膜3从浓水出口6流出,即完成了海水到纯净水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百衡伯仲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百衡伯仲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30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醇高浓度甲醛生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输油臂安全保护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