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燃油暖风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32911.7 | 申请日: | 2009-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93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李源;黄光宏;胡云俊;李洪峻;牛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4H3/06 | 分类号: | F24H3/06;F24H9/18;F24H9/2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翠兰 |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燃油 暖风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风供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野外用可移动式燃油取暖器。
背景技术
石油采集、矿产勘探、道路施工等部门在冬季野外作业休息时,部队冬季野外宿营时都需要取暖。由于这些住所一般为临时性的帐篷,隔热性能较差,取暖热负荷也较大。一般使用面积在20~30平方米的棉帐篷,需要的热负荷大约为10kW左右,单台普通燃煤炉具的供热量难以满足要求,至少需要两台以上,使用维护极为不便,而且炉具在夜间容易熄火,甚至有煤气中毒的可能;采用电热取暖,野外要靠发电机供电,虽然取暖空间干净卫生,但综合能量的利用率仅为25%左右,能量转换效率很低,使用成本很高,极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燃油暖风机,野外能够使用的便携式热风供暖设备,能够在耗电量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燃烧柴油解决冬季野外宿营时的防寒取暖问题。适应荒漠戈壁等没有人烟的恶劣环境下冬季施工时使用,热效率高,使用方便,性能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在框架底部固定油箱,油箱中部固定有助燃风机、框架上装有控制器,侧面装有流量控制阀,紧邻上部固定有筒体,沿筒体内部轴向依次分布有燃烧室及换热器,燃烧室及换热器与燃烧系统相连,燃烧系统通过油管与供油系统的常开电磁阀相连,再通过油管与油泵连接,电机一端与油泵连接,另一端与换热风扇连接,电机固定于筒体内部,控制器与点火变压器连接,烟筒插接在燃烧室及换热器的出口。
所述的燃烧系统的喷火筒与后部的法兰盘相连,在喷火筒的内部固定有配风器;油嘴与中心油管相连,点火电极固定在中心油管上;感光电眼固定在法兰盘上。
所述的供油系统包括油箱,过滤器,管道过滤器,流量控制阀,油泵,常开电磁阀,喷油嘴,这些部件依次通过油管依次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燃烧器元件合理组合,有利于暖风机体积缩小,减轻质量。该系统包括两套风机,一套为外转子离心风机,用于燃烧时提供氧气;另一套风机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提供换热所需空气,参与换热器的热交换,另一种功能是带动油泵运转,提供燃烧时所需的高压燃油,风机为轴流风机,油泵、电机、风叶一字排开,同轴布置。燃烧气流和换热气流在不同通道,彼此不混合,有效避免了加热后的空气含有烟气的情况,加热后的空气干净卫生。在油路系统增加了一道常开电磁阀,有效解决了暖风机停机时冒黑烟的问题,延长了换热器清灰周期,而且节能环保。
常开电磁阀可保证设备停机时不冒黑烟,环保性能优异;燃烧室和换热器的嵌套式结构缩小了设备的体积和质量;室温控制器能够保证设备自动运行,使取暖空间温度恒定;助燃风机的采用使换热气流和燃烧气流彼此独立,保证了取暖的热空气不含烟尘,环保卫生;管道过滤器能有效避免燃油中杂质对油嘴的堵塞;空气预热器能保证设备在-41℃环境下自动启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供油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系统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1,在框架1上固定油箱2,油箱2中部固定有助燃风机4、上部装有控制器6,侧面装有流量控制阀7,紧邻上部固定有筒体16。沿筒体内部轴向依次分布有燃烧室及换热器3,通过螺钉与燃烧系统5相连,燃烧系统5通过油管与常开电磁阀13相连,再通过油管与油泵12连接。电机11一端与油泵连接,另一端与换热风扇10连接,电机通过支座固定于筒体内部,在支座下面固定有点火变压器。在设备顶部装有检修盖14,通过螺钉与筒体16连接,烟筒15插接在燃烧室及换热器3的出口,不使用时可以去掉。其中,燃烧室及换热器3为嵌套结构,燃烧室在内,换热器在外,之间通过两根短管连接,构成一体。在设备前部可接送风软管17,加热后的热空气可通过软管送至取暖空间;设备后部可接回风软管9,主要是将加热空间的空气循环使用,以利于节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29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