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市用富氧空调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2572.2 | 申请日: | 2009-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86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樊越胜;司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F24F13/3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市 用富氧 空调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市用富氧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适用于大型超市空气调节和食物保鲜。
背景技术
大型超市内人员较多,氧气消耗量较大,而且购物人员数目经常发生变化,但中央空调系统不可能随人员数目的改变而改变新风量来补充室内不足的氧气量,事实上空调系统常常在整个季节采用一定的新风量来工作,而且为了节能,一般采用的新风量不能满足人员高峰期所需的氧气供给,这就导致人员高峰期超市内氧气量不足,使购物者产生不适的生理反应。为此,目前也提出了一些利用富氧膜来提高室内的氧气浓度的专利技术,但这些空调器都是将空气通过富氧膜组件,分离为富氧气体和富氮气体,把富氧气体送入室内,把富氮气体排掉。也就是说其只利用了其中的富氧气体部分,而产生的富氮气体则未加以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送风通过富氧膜与富氮膜的联合组件,分离为富氧气体和富氮气体,富氧气体送入大卖场用于空调送风,富氮气体送入食品保鲜区用作保鲜食物。这样就将富氧气体和富氮气体都加以利用,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市用空调机组,包括空气过滤器以及由喷液室、溶液箱、溶液泵、溶液冷却器、热交换器、蒸发器、再生溶液泵、冷凝器组成的喷液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液室一侧的出风口设置有由富氧膜和富氮膜组成的联合模块,其中,富氧膜产生的富氧气体与室内回风混合,通过送风管道中设置的第一表面换热器和第一送风机直接送入卖场调节空气;而富氮膜产生的富氮气体与室内回风混合,通过送风管道中设置的第二表面换热器和第二风机以及调节阀送入食品保鲜区对食物保鲜。
本实用新型的超市用空调机组,将送风通过设置的富氧膜与富氮膜的联合组件,分离为富氧气体和富氮气体,富氧气体用于空调送风调节空气,富氮气体送入食品保鲜区用作保鲜食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超市用富氧空调系统,能够使得新风分离为富氧气体部分和富氮气体部分,富氧气体部分和富氮气体部分都加以利用,它包括空气过滤器1以及由喷液室2、溶液箱8、溶液泵9、溶液冷却器10、热交换器11、蒸发器12、再生溶液泵13、冷凝器14组成的传统喷液空气处理机组,喷液室2一侧的出风口设置有由富氧膜3和富氮膜4组成的联合模块,其中,富氧膜3产生的富氧气体与室内回风混合,通过送风管道中设置的第一表面换热器5-1和第一送风机6-1直接送入卖场调节空气;而富氮膜4产生的富氮气体与室内回风混合,通过送风管道中设置的第二表面换热器5-2和第二风机6-2以及调节阀7送入食品保鲜区对食物保鲜。
该超市用空调机组可以通过调节阀7调节富氮气体送风管道的阻力,从而调节送入两个区域的风量。此部分的调节将由设置在卖场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探头所得的反馈信号,由自控系统根据反馈信号对调节阀7发出指令而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超市用富氧空调机组的具体工作原理是:
夏季时,室外新风首先通过空气过滤器1对其进行过滤,然后进入喷液室2其进行热湿处理,从喷液室2出来的经过处理的新风通过由富氧膜3和富氮膜4组成的联合模块,将送风分离为富氧气体部分和富氮气体部分,富氧气体部分与室内回风进行混合,混合后的送风再经过表面式换热器5-1进行换热,经过换热的送风在第一风机6-1的作用下送入大卖场用于空调送风,被分离出的富氮气体再经过表面式换热器5-2进行换热后,在第二风机6-2的作用下送入食品保鲜区用作保鲜食物。机组可以通过调节阀7调节富氮气体送风管道的阻力,从而调节送入两个区域的风量。此部分的调节将由设置在卖场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探头所得的反馈信号,由自控系统根据反馈信号对调节阀7发出指令而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25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