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型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31956.2 | 申请日: | 2009-0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01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黄亮;贺杰;黄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翔瑞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H02J3/01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子安 |
| 地址: | 710043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高压 无功 自动 补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技术领域的电力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型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现如今,在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技术领域中,随着配电系统负荷的增长和对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无功补偿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目前,我国配电网无功补偿通常都是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0.4kV侧)进行,不仅总投资高,而且不能对配变、配电及高压负荷的无功进行补偿。而在变电站集中补偿模式中,整体无功缺额较大,且由于季节、昼夜负荷差别大,因而用电高峰时补偿严重不足。因此,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中进行无功补偿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使用线路高压无功功率补偿,分散安装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上,但是其存在以下不足:1、成本高:由于线路高压无功功率补偿各部分都在户外运行,所要求的绝缘等级高于户内式元器件,所以相应的投资就大,并且可靠性不高;另外由于各元器件均外置,因而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2、电容器合闸涌流大,开关投切寿命短且易损坏。3、控制方式单一,仅有单组投切,因而不能动态分级进行精细补偿。4、智能化程度不高,不能通过无线网络GPRS进行远程传输。5、不能克服高压线路上的谐波对电网和设备的危害,为了补偿高压线路上的无功功率,通常的做法是给高压线路并联适当容量的电容器组,而当高压线路上由于谐波源(如晶闸管控制设备、电弧炉、轧制机等)的存在而出现过大的谐波电流时,电容器由于自身的原因极易受到谐波电流的影响而造成损害,甚至毁坏。此外,电容器还可能与系统电感相互作用而产生并联谐振。一旦发生并联谐振,高压线路上已经存在的谐波电流还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将会给电容器自身和装置开关,以及与高压线路相连的其他设备造成更大的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型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其结构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能有效解决现有高压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装置运行中所存在的电容器合闸涌流大、开关投切寿命短易损坏、补偿不够精细、智能化不高等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型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接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上的补偿电容器组、分别串接在补偿电容器组与所述高压输配电线路间的电抗器和电容器投切开关、分别实时对所述高压输配电线路的电压和电流进行采样的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接在补偿电容器组与所述高压输配电线路间连接线路上的熔断器和避雷器,以及根据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所检测信号相应控制所述电容器投切开关动作并相应对补偿电容器组中各电容器进行投切的控制器及控制电路;所述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均接控制器。
还包括与INTERNET互联网络进行双向无线通讯的网络通讯模块,所述网络通讯模块与控制器相接。
所述控制器包括A/D采样电路、与所述A/D采样电路相接的MCU控制器以及与所述MCU控制器相接的LCD或LED显示电路;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均接所述A/D采样电路。
所述MCU控制器为DSP芯片,所述DSP芯片为TMS320F2812。
所述补偿电容器组、电压互感器、电抗器、所述电容器投切开关和电流互感器均安装在金属箱体内部;与所述高压输配电线路相接的三相电网电缆通过穿墙套管穿入金属箱体内,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分别对所述三相电网电缆的电压和电流进行采样,补偿电容器组通过所述三相电网电缆并接在所述高压输配电线路上。
所述网络通讯模块与控制器之间以串口通讯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网络通讯模块为GPRS无线数传模块。
所述电容器投切开关为交流真空接触器。
所述电流互感器为对所述高压输配电线路B相电流进行采样的单相电流互感器。
所述熔断器为跌落式熔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翔瑞电气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翔瑞电气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19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