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用大型刮雪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26200.9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812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赵先良;柴仕贞;常吉原;刘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H5/06 | 分类号: | E01H5/06;B66F9/075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萍华 |
地址: | 26601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刮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安装在叉车上快速清理积雪的工具。
背景技术
港口码头一般海岸线都比较长,场区内道路大都在几十公里,一年四季车辆运输货物的工作都十分繁忙,要想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道路必须畅通。比如冬天降大雪后,就要将道路上的积雪清理干净,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现有技术清理道路积雪,都是人工用铁铲铲、扫帚扫的方法,效率低而且清理不干净,导致场区内道路的积雪不能在较短的时间清除,影响了道路的畅通,湿滑也为在码头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埋下了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用人工清扫码头场区的道路积雪效率低、清理不干净,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的缺点,提供一种机用大型刮雪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在可卡挂于重箱叉车起落门架底部的支架上,位于支架的离卡挂处的一侧,横向固定有刮雪铲。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支架,是在用型材连接成的框形支架一侧的横撑两端,固定有可卡挂在重箱叉车起落门架底部横梁两端的卡钩,在卡钩两外侧的支架上,设有可靠在起落门架两侧立柱、作上下移位防止偏移用的定位槽;
所述刮雪铲在支架上的安装方式是,刮雪铲的铲刃与支架上固定卡钩的横撑呈30°的夹角;
在所述支架的上部,设有适于叉车的叉刀插入、移动支架时专用的插口;
在所述支架两侧的近刮雪铲一侧,分别设有连接钢丝绳用的吊耳,钢丝绳端连接有可挂在叉车内门架上部、控制刮雪器与地面高度的绳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所述刮雪器可挂在重箱叉车前面的起落门架上,刮雪器的支架上安装有横向刮雪铲,开动重箱叉车,刮雪铲推动积雪即可在短时间将道路清理干净,很好地消除了雪天在港区行驶路滑的事故隐患,极大地提高了清理路积的工作效率,为雪天的车辆运输畅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刮雪器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安全,清雪高效、快捷,大大减少了现有清雪人员的投入和减轻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中,在可卡挂于重箱叉车起落门架底部的支架4上,位于支架4前面离卡挂处的一侧,横向固定有刮雪铲1。
所述可卡挂在起落门架底部的支架4,是用型材作为横、竖梁、撑或加强筋4.2,连接成框架形支架4,在支架4左侧的横撑6两端,固定有可卡挂在重箱叉车起落门架底部横梁两端、开口向下的卡钩7,在卡钩7两外侧的支架4上,设有开口向卡钩7方向的定位槽5,在支架4上下移位时,定位槽5可靠在门架两侧的立柱上不偏移,定位槽5由两平行的竖立钢板5.1垂直固定在支架4上的横向立板4.3上围成。
为了使刮雪铲1在推刮雪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积雪对车辆的冲击力和能量损耗,使重箱叉车沿道路直行时便可将积雪推到路边,所述刮雪铲1在支架4上的安装方式是,刮雪铲1的铲刃1.1与支架4上固定卡钩7的横撑6之间的a夹角呈30°为最佳。当然所述30°夹角也不是十分严格,夹角可以大点,也可以小点,总之,在重箱叉车行进中刮雪铲1能将积雪全部刮推到路边即可。
为了方便刮雪铲1在重箱叉车上的装卸,在所述支架4的上部,设有适于小型叉车的叉刀插入、拆装和移动支架时专用的插架4.1,插架4.1上设有插口4.11。使用小型叉车,将其叉刀插入插口4.11内,即可在2分钟内可完成刮雪器整体的拆装和搬运工作。
为了保证在不刮雪时刮雪铲1不妨碍重箱叉车的行走,在所述支架4两侧位于近刮雪铲1的一侧,分别设有固定连接钢丝绳2一端头用的吊耳4.4,钢丝绳2的另一端连接有可挂在叉车内门架上部的绳钩3,利用叉车内门架起升和俯仰油缸俯仰作为动力,带动钢丝绳2控制刮雪器与地面的高度,在不刮雪时将刮雪铲1提升离开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6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