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载机轮胎充气专用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20378.2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565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周星义;张陆青;夏佩萍;华景波;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5/04 | 分类号: | B60S5/04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萍华 |
地址: | 26601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载 机轮 充气 专用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给装载机的轮胎充气的工具。
背景技术
装载机上使用安装的轮胎为工程轮胎,多为无内胎轮胎,其气门芯大多为内置式。装载机在作业的过程中,如果轮胎内的气体不足就需要补充气体。由于轮胎安装后与上述轮胎的内置式气门芯之间空间位置很小,用普通的人工充气法手伸不进去,因此充气非常困难。目前的做法是,把待充气的轮胎从装载机上拆卸来下进行充气,充完后再安装到装载机上。这样,给一个轮胎充气大约需3-4人花费大约1.5小时的时间完成,影响了现场作业的效率,而且频繁地拆装对机械设备部件会产生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给装载机的轮胎补充气体时,需要把轮胎从装载机上卸下影响了现场作业,以及频繁拆装损害部件的缺点,提供一种装载机轮胎充气专用工具。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在长形的插接套管一端,设有可连接在轮胎的气门芯外螺纹上的连接螺纹,另一端连接在阀门的通道内;遥杆的一端穿过阀门通道和插接套管的内孔,其露出插接套管的一端,设有可插在气门芯的插接处、并可拧动气门芯的叉头。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遥杆穿过阀门的结构是,在阀门通道上,垂直于通道安装的阀杆上,设有当阀杆转动与阀门通道相通时能使遥杆穿过,抽出遥杆后阀杆转动90度,能关闭通道的过杆孔;
在所述遥杆上,离开插接套管的近阀门一端设有摇把;
在阀门上离开插接套管的一端,安装有与可与气泵的充气软管连接的辅助套管。
使用时,将插接套管一端拧在与装载机的轮胎气门芯外相适应的螺纹上固定,然后将遥杆的带叉头一端,穿过阀门通道并顺插接套管插入气门芯上与相适应的插接处,将气门芯卸下,然后抽出遥杆并关闭阀门,使轮胎内的气体不逸出,再将连接气泵的充气软管连接在阀门通道的离插接套管的端;打开阀门,就可以进行轮胎充气了。充气完成后,以相反的步骤安装上轮胎气门芯,再将所有外接工具和充气软管拆除,整个工作即可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给设有气门芯为内置式的装载机轮胎充气时,是用插接套管作为遥杆的导向,用带叉头的遥杆穿过插接套管装卸轮胎的气门芯,以及用插接套管又作为充气管将充气口接到方便充气的地方充气,再用插接套管上安装的阀门控制充气口的通断,整个操作都是在远离气门芯的外部进行的,不论内置式气门芯周围的空间多小都可以很方便地实施,不需要拆装轮胎,就不会损害设备部件,而且原来需要3-4人花1.5小时左右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一个人在5分钟内就可轻松完成,效率提高了近20倍,节省了人力资源,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阀门上阀杆的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中,在长形的插接套管1的左端,设有可连接在轮胎的气门芯外螺纹上的连接螺纹1.1,插接套管1的右端的螺纹1.2,连接在阀门3的通道3.1左端口上;遥杆2的左端穿过阀门3的通道3.1和插接套管1的内孔,其露出插接套管1的左端头,设有可插在气门芯的插接处、并可拧动气门芯的叉头2.1。
所述遥杆2穿过阀门3的结构是,在阀门3的通道3.1上,垂直于通道3.1安装的阀杆4上,设有当阀杆4转动与阀门3的通道3.1相通时能使遥杆2穿过、抽出遥杆2后阀杆4转动90度,能关闭通道3.1的过杆孔4.2(参见图2、图3)。在阀杆4的上部,安装有转动阀杆4用的手把4.1。
为了在拧动气门芯时方便遥杆2转动施力,在遥杆2的露出阀门3的右端头设有摇把2.2。
为了方便充气时与气泵的充气软管的连接,在阀门3右端的通道3.1上,安装有与气泵的充气软管方便连接的辅助套管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203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