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机车辅助压缩机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15910.1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3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杨守君;付莹;王立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9/06 | 分类号: | F04B49/06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机车 辅助 压缩机 自动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机车辅助压缩机控制装置,尤其是一种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可靠性的电力机车辅助压缩机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电力机车有相串联的辅助设备自动开关及辅助压缩机,辅助压缩机按钮、制动柜自动开关、相串联的配电柜自动开关及司机电钥匙等。在升弓前,均需要人为观察设置在制动柜、配电柜处的风压表,以判断辅助风缸的压力是否满足升弓要求,若压力不够,就必需人为按下辅助压缩机启动按钮,通过辅助压缩机为辅助风缸增压;当人为观察风缸压力满足升弓压力值后,司机才能用电钥匙操纵受电弓扳键升起受电弓。操作工人不仅费时费力、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而且有时还会出现观察失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安全可靠的电力机车辅助压缩机自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力机车辅助压缩机自动控制装置,有相串联的辅助设备自动开关K1及辅助压缩机YS,辅助压缩机按钮K2、制动柜自动开关K3、相串联的配电柜自动开关K4及司机电钥匙K5,其特征在于:辅助压缩机按钮K2与制动柜自动开关K3、相串联的配电柜自动开关K4及司机电钥匙K5相并联再与接触器KMC1相接,接触器KMC1的第一常开接点KMC1-1与辅助设备自动开关K1及辅助压缩机YS相串联,接触器KMC1的第二常开接点KMC1-2与制动柜自动开关K3相串联;与制动柜自动开关K3还相串联有第一压力开关YLK1,与配电柜自动开关K4、司机电钥匙K5相串联有第二压力开关YLK2。
本实用新型所设置的压力开关可实时监测辅助风缸的压力,并根据所监测压力值使接触器得电或失电,从而控制辅助压缩机的工作或停止状态。司机只需给出升弓指令,即可自动完成机车升弓、合主断路器等。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电力机车辅助压缩机自动控制装置,同现有技术一样有相串联的辅助设备自动开关K1及辅助压缩机YS,辅助压缩机按钮K2、制动柜自动开关K3、相串联的配电柜自动开关K4及司机电钥匙K5,与现有技术所不同的是辅助压缩机按钮K2与制动柜自动开关K3、相串联的配电柜自动开关K4及司机电钥匙K5相并联后再与接触器KMC1相接,接触器KMC1的第一常开接点KMC1-1与辅助设备自动开关K1及辅助压缩机YS相串联,接触器KMC1的第二常开接点KMC1-2与制动柜自动开关K3相串联;与制动柜自动开关K3还相串联有第一压力开关YLK1(4.8~6.5Bar),与配电柜自动开关K4、司机电钥匙K5相串联有第二压力开关YLK2(2.7~7.35Bar)。
工作原理:
辅助设备自动开关K1、辅助压缩机按钮K2、制动柜自动开关K3及相串联的配电柜自动开关K4闭合后,机车司机用电钥匙K5给出升弓指令(闭合),如辅助风缸压力低于480kPa,则第一压力开关YLK1(4.8~6.5Bar)、第二压力开关YLK2(2.7~7.35Bar)均处于闭合位,此时接触器KMC1得电,接触器KMC1的第一常开接点KMC1-1、第二常开接点KMC1-2闭合,辅助压缩机YS启动,开始向辅助风缸内打风;当辅助风缸压力大于650kPa时,第一压力开关YLK1断开。因接触器KMC1仍处于得电状态,故辅助压缩机YS继续向辅助风缸内打风;当辅助风缸压力大于735kPa时,第二压力开关YLK2断开,此时接触器KMC1失电,接触器KMC1的第一常开接点KMC1-1、第二常开接点KMC1-2断开,辅助压缩机YS停止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59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