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信号寻迹、发生两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1320.1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299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琦 |
主分类号: | G01R31/28 | 分类号: | G01R3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4000***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发生 两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信号寻迹、发生器结构的改进,主要用于检测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的故障点及作为信号发生装置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电子产品(例如:收音机等)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在修理此类电子产品时,首先要确定电子产品的故障点。现有的故障诊断工具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使用起来很是不便,给电气维修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而且,现有的信号寻迹及发生装置为分开的两种装置,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既可检测收音机等电子产品故障点,又可作为信号发生装置使用的使用方便的信号寻迹、发生两用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其结构要点是在壳体的前端设置有金属探头,在壳体内设置有电池、控制电路,在壳体的侧方设置有按键开关、耳机插孔及接地夹;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电容、三极管,电池的正极经按键开关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一路经第二电阻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另一路与耳机插孔的第一导电端子相连,耳机插孔的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池的负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经第一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探头依次经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耳机插孔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的中间接点相连,接地夹、电池的负极分别与地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检测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的故障点时,只需将探头从收音机等电子产品内部电路的前级到后级依次接触,就可检测出电子产品的故障点,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给电气维修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而且本实用新型既可检测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的故障点,又可作为信号发生装置使用,给使用者提供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2,在壳体2的前端设置有金属探头1,在壳体2内设置有电池5、控制电路3,在壳体2的侧方设置有按键开关6、耳机插孔4及接地夹7;所述的控制电路3包括电容C1、C2、三极管VT1、VT2,电池5的正极经按键开关6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一路经第二电阻R2与电池5的负极相连,另一路与耳机插孔4的第一导电端子相连,耳机插孔4的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池5的负极相连,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电池5的负极相连,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经第一电阻R1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探头1依次经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耳机插孔4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中间接点相连,接地夹7、电池5的负极分别与地相连。
当用本实用新型检测电子产品的故障点时,向耳机插孔4内插入耳机。此时,第一三极管VT1与第二三极管VT2构成耦合式放大电路,本实用新型将第一三极管VT1的工作点选择较低,处于放大特性曲线的弯曲部分,因此其具有检波作用,无论探头1与接地夹7之间输入高、中、低频信号,在耳机中都能听到放大的信号声。
本实用新型还可作为信号的发生装置使用,当本实用新型作为信号的发生装置使用时,拔下耳机。此时,第二电容C2成为正反馈电容,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构成自激振荡电路,在探头1与接地夹7之间输出音频信号。
其中,C1为0.047μF,C2为0.047μF,R1为120K,R2为200Ω,VT1型号为9011,VT2型号为9015。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收音机故障点的一次使用过程:
首先,在耳机插孔4内插入耳机,将本实用新型的接地夹7夹在所检测收音机的公共接地端,按下按键开关6,闭合收音机的电源开关,转动收音机的调谐器至有信号的地方,从收音机内部电路的前级到后级依次用探头1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如果耳机中有声音,则说明此级没有问题,如果耳机中没有声音,则说明此级为故障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琦,未经李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13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