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混合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11058.0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95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于鹏;郭兆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15/00 |
代理公司: | 锦州恒大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子平 |
地址: | 121000***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级 电容 蓄电池 混合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汽车启动等领域应用的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混合模组。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虽然有众多突出优点,但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偏低,约为铅酸蓄电池的20%,实现大容量储能较为困难。如果将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混合使用,使蓄电池能量密度大和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的特点相结合,将会给储能系统的性能带来很大提高。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并联使用,能够增大储能系统的功率,降低蓄电池内部损耗,延长放电时间,增加使用寿命,还可以缩小储能装置的体积以改善经济性能。目前,混合储能在电动汽车、独立光伏系统、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或研究已经出现。
但是在超级电容器组内阻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不经控制将超级电容器模组与直流母线并联使用,会出现模组分流较小的情况。如果控制策略不当,同样会导致模组无法释放较大电流。电容模组如果无法释放较大电流,就无法实现重负荷使用电容承担峰值功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模组混合使用的问题发明了一种能够同时发挥蓄电池能量密度大和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大优点的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混合模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蓄电池组P1正极与等效电阻R1相连接,等效电阻R1异端与电感L1左侧端连接,电感L1右侧端与MOSFET开关管Q1端子D连接,电感L1右侧端子同时与电容C1连接,MOSFET开关管Q1的端子S与电感L2连接,开关管Q1的端子S同时与二接管D1连接。开关管Q1的端子G与控制单元模块U1的端子6相连接;电感L2与电阻R3串联连接后接入电动机开关J1左侧;电感J1右侧与电动机S1连接;超级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与电动机S1支路并联;蓄电池组P1负极与电阻R4左侧端子连接;电阻R4右侧端点与电容C1一端连接,与控制单元模块U1模块端子3连接,与二极管D1正向端连接,与超级电容C2负端连接。
所述的蓄电池包括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组,锂电池,锂电池组。所述的超级电容器C2为串联或并联,直接连接或通过均压电路连接的超级电容器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一个二端口网络与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连接。也就是蓄电池与控制电路输入端口连接,超级电容与控制电路输出端口连接。其中控制电路由电感L1、L2、MOSFET开关管Q1、控制单元模块U1主要元件构成。当负荷出现峰值功率时,控制电路控制蓄电池恒流输出,由超级电容器提供峰值电流,当负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控制电路控制蓄电池承担基干电流。当负荷处于再生发电状态,控制电路控制超级电容与蓄电池回收再生能量。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的特点。本技术与应用对象的具体控制电路无关。在电气参数设计确定后,不必修改应用对象的电气电路结构,具有普遍使用性强,便于安装改造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应用于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电路中。通过参数修改,还适用于其它功率波动的蓄电池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2为控制单元模块U1相关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图所示,其中蓄电池组与控制电路输入端口相连接。超级电容器与控制电路输出端口相连接。控制电路包括主电气电路,控制单元模块U1,采样电阻R4组成。其中采样电阻R4直接连接在蓄电池P1负极。MOSFET开关管Q1串联连接在直流母线上,用于控制蓄电池输出电流。控制逻辑电路由控制模块和外围电路组成,控制电路可以根据采样电流值控制蓄电池输出电流大小。控制电路由电源模块供电。控制电路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或调节蓄电池输出电流。其中蓄电池组P1正极与等效电阻R1相连接,电阻R1异端与L1左侧连接。电感L1右侧端与MOSFET开关管Q1的端子D连接。电感L1右侧端子同时与电容C1连接。MOSFET开关管Q1的端子S与电感线圈L2连接。开关管Q1端子S同时与二极管D1连接。开关管Q1的端子G与控制单元模块U1的端子6相连接。L2端子与电阻R3串联连接后接入电动机开关J1左侧。开关J1右侧与电动机S1连接。超级电容C2与电阻R2串联后与电动机支路并联。蓄电池组负极与电阻R4左侧端子连接。电阻R4右侧端点与电容C1一端连接,与控制单元模块U1的端子3连接,与二极管D1正向端连接,与超级电容C2负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110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