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阴极灯管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08976.8 | 申请日: | 2009-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3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叶锡铭;王瑞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J61/35 | 分类号: | H01J61/35;F21V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 静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 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冷阴极灯管,特别指一种具有较佳出光效率的冷阴极灯管。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照明系统的技术也随之快速演进,从最早期的采用钨丝的白炽灯泡,到目前的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发光源等,都扮演现代生活的重要角色。以目前的趋势而言,节能以及达成最大的出光效率是研发单位或制造商最关心的重点。
然而,为了达成最佳的出光效率,灯具的制造商通常会设置一反光罩搭配光源使用,例如使用金属反光罩放置于光源的上方,利用金属反光罩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让使用者体会较佳的照光态样。
但是上述的反光罩装置具有以下的缺失:。
1、该反光罩是额外组装的构件,也即在灯具的制造或组装上必须考虑该反光罩的因素。例如,该反光罩常使用金属材质,因此使制造材料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且该反光罩的重量也使得灯具的重量增加,造成组装上的难度。
2、现有的反光罩在使用上无法配合各种样式的发光源,例如发光源可能具有圆球状、长条状等,但反光罩的大多是以模具的方式制作,为了因应多样式的发光源,就必须制作多种模具,因此在生产以及库存的管控上也极为不方便。
本案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结构装置于实际施用时的缺失,且积累个人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实务上多年的经验,精心研究,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具有最大出光效率的冷阴极灯管,本实用新型的冷阴极灯管并不需要与其它组件搭配使用,以达成较佳出光效率及降低成本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将反射层成型于该容置管体上,因此该反射层可根据该容置管体的外型进行调整,因此可大幅节省制作成本及时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阴极灯管,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容置管体,其包括一第一管体区域及一第二管体区域;至少一个冷阴极管,其设置于该容置管体中;以及一反射层,其是成型于该第一管体区域;借此,透过该反射层,将该冷阴极管所发出的光线聚集并做反射,再由该第二管体区域射出该冷阴极灯管。
如上述构造,该反射层是以一体成型、黏贴、或是以机构件固定的方式成型于该容置管体上,使得该冷阴极管所发出的光线可通过该反射层的反射,再由高透光率的第二管体区域射出,以提供较佳的出光效率。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阴极灯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冷阴极灯管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冷阴极灯管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阴极灯管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冷阴极灯管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冷阴极灯管 11容置管体 111第一管体区域
112第二管体区域 113固定肋 12冷阴极管
13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阴极灯管1,其包括:一容置管体11、至少一个冷阴极管12以及一反射层13所组成;其中该反射层13设置于该容置管体11上,而通过该反射层13将该冷阴极管12所发出的光线聚集并做反射,以达成较佳出光效率的冷阴极灯管1。该冷阴极管12(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是在玻璃管内壁涂有一层荧光体,并在荧光灯内部封入少量钝性气体及微量的水银,当电源加入、放电开始,由两端直接加入高压,使管内水银电子与气体原子相互冲击产生紫外线,经由紫外线激发管壁荧光体转换为可视光。因此,该冷阴极管12属于一种低压水银放电灯管,并非使用灯丝,因此无灯丝烧断或摔断问题,较传统白炽灯泡更为可靠,加上其灯管极细并且可弯曲的特性,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是将容置管体11制作成如图1所示的长条状的灯管造型,并将该冷阴极管12容置于该容置管体11中,使该冷阴极灯管1得以取代传统家用灯管;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容置管体11的外型,该容置管体11的横切面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
另一方面,该容置管体11包括一第一管体区域111及一第二管体区域112,而该反射层13设置于该第一管体区域111,因此该冷阴极管12所发出的光线可被该反射层13所反射,并再由该第二管体区域112射出该冷阴极灯管1,以达成高出光效率的照明灯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89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接触式共轴磁弹性传感器
- 下一篇:轨道窑余热回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