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08191.0 | 申请日: | 2009-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145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 发明(设计)人: | 陳昱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昱仁 |
| 主分类号: | F04D1/00 | 分类号: | F04D1/00;F04D29/44;D06B2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惠石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染纱机 可调 方向 内置 叶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染纱缸染液流向的泵,为双离心叶片以倍增染液流量。
背景技术
早期染纱机为适用染纱缸内里染液流向必须正反所需,以促进叠置于其间的纱线锭,能借由流向的正反改变而充分达到均染的目的与效果,因此特别于染液输送管中途设有方向变换阀,让染液流向因此而改变,但染液输送管却形如高速公路的匝道须有回绕的空间,因此造成机体庞大与需较长管线输送为其缺点,并造成较多的循环染液浪费能源。
目前较为先进的染纱机,已将方向变换阀以他种结构替换而直接设置于染纱缸下方的泵内里,并借由一转向机构达成变换染液流向的目的与效果,但染液输送管路的回路型态仍然无法改善,有再加以改进的必要性,以撤底缩减染纱机体使用空间及管线输送距离及节省能源,致使有本实用新型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主要由马达、衔接管及泵三者组合所成,其中该马达的马达轴心衔接泵内里的双离心叶片。
如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其中该衔接管内里设有一组双向染液流管,于上端管口分别连通染纱缸的内径流路与外径流路,而下端管口则通入于泵内里。
如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其中该泵内里设有导流罩,并借由一轴柱以控制其对应口,而导流罩内里的双离心叶片则借马达轴心转动,形成自前、后两端中心吸入导流罩外的染液,并由导流罩的对应口强力输出染液。
上述的染纱机可调方向的内置式双叶轮泵,该导流罩与轴柱衔接的前端中心固定片设有前固定片通道,而后端中心固定片设有后固定片通道。
本实用新型双叶轮泵的双离心叶片结构,于相同的情况条件下能产生多一倍的染液周转流量以提升纱线锭的染色工作效率,借此可增大纱缸的容量,增加一倍纱线的产量,并降低浴比而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现有染纱机及其泵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泵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叶轮泵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 染纱机 31 染纱缸 32 衔接管 33 泵
34 内径流路 35 外径流路 36 导流罩 37 轴柱
38 对应口 39 离心叶片 40 马达轴心
41 固定片通道 42 马达
50 泵 51 马达 52 衔接管 53 导流罩
54 双离心叶片 55 马达轴心 56 轴柱
57 对应口 58 前固定片通道 59 后固定片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现有染纱机及其泵结构示意图,其中该一染纱机30主要由染纱缸31、衔接管32及泵33构成,而泵33内里设有导流罩36及离心叶片39,当离心叶片39被马达轴心40带动旋转时,若导流罩36的对应口38已预先选择对应衔接管32内的内径流路34时,则贮存于上方染纱缸31与衔接管32的染液将顿时循外径流路35流入泵33内里,经由前端中心的导流罩36的固定片通道41为吸入,再经由导流罩36的对应口38所选择的内径流路34而重新强力排入上方染纱缸31内里串置的纱线锭,如此以由内向外的染液流路型式将纱线锭染色;若要改变流向,则借其轴柱37转动导流罩36的对应口38至衔接管32内里的外径流路35,则上方染纱缸31的染液将经由衔接管32的内径流路34流入泵33内,经由导流罩36前端的固定片通道41吸入,再经其对应口38强力排向染纱缸31的外径流路35,而为反向循环染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昱仁,未经陈昱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81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针织机编织组的改良结构
- 下一篇:全自动切换卷绕头卡盘冷却风扇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