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疗用光固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05768.2 | 申请日: | 200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557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贤荣;欧士奇;张家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C13/15 | 分类号: | A61C13/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雪静;逯长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疗 用光 固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医疗用光固化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可利用发光二极管单元所发出的特定波长光线,而将一待固化物固化的医疗用光固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牙科技工所中常使用的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其主要用途在于利用光线将所制做的齿模或假牙等待固化物予以固化,所以在技工所中利用上述的医疗用光固化装置进行相关的作业或程序是相当地频繁的。但由于上述的医疗用光固化装置所装置的发光源,如卤素(halogen)灯,仅能于单一光源位置发射光线,故容易产生硬化不均匀的情形。故传统上通常会搭配一旋转工作台以及将该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做以下的改变,以达到快速且均匀固化的目的:
1、缩短发光源和待固化物之间的距离。
2、提高发光源的发光强度。
3、改变发光源的位置。
但,上述的医疗用光固化装置于实际使用时,仍具有下列的问题:
1、若缩短发光源和待固化物之间的距离,将会使得待固化物的拿放较为不便。
2、若提高发光源的发光强度,仍旧可能因待固化物的外形并非单一平面,发光源无法均匀照射到待固化物各面的位置,而产生固化不均匀,或是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固化。
3、若改变发光源的位置,即可对于照射该待固化物的位置稍做修正,但因待固化物的外形并非单一平面,故还是会有许多死角产生,因而产生固化不均匀的现象。
缘是,本创作人有感上述问题的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其利用发光二极管光源组、光源反射体、及旋转工作台之间的相互配合,而将发光二极管单元所发出的光线做更有效率的使用,以提高待固化物固化的均匀度与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包括:一机箱;一旋转工作台,该旋转工作台可转动的设置于该机箱内部;一光源反射体,该光源反射体包含至少二反射罩,每一反射罩设有一反射壁,该二反射罩的反射壁围绕设置于该旋转工作台的外围,且该二反射罩的反射壁靠近该旋转工作台的一侧分别设有至少一反射面,该二反射罩的反射面共同围成一光照空间;以及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组,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组设置于该旋转工作台与该光源反射体的上方,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组包含多数个间隔设置的发光二极管单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减少发光二极管光源组照射的死角,有效提高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组的整体使用效率,且透过该旋转工作台做有效率地转动,使得待固化物更有效且均匀地固化。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医疗用光固化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医疗用光固化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又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5为图2的5-5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2的6-6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箱门关闭时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机箱
11箱体
12箱门
13散热孔
20旋转工作台
30光源反射体
31第一反射罩
311第一反射壁
312倾斜壁
313开放部
314开口
315第一反射面
316穿孔
32第二反射罩
321第二反射壁
322第二反射面
33光照空间
40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组
41第一电路板
42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43第一灯罩
431反射部
44第一散热器
50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组
51第二电路板
52第二发光二极管单元
53第二灯罩
531反射部
54第二散热器
60动力装置
70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医疗用光固化装置包括:一机箱10、一旋转工作台20、一光源反射体30、及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组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启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57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下肢拉索式负荷携行系统
- 下一篇:输卵管介入治疗引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