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4532.7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449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安建;普光跃;瞿承中;李如学;潘春雷;刘弘伟;王健;许云荣;宗琪;唐凯文;苏靖祥;姚德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5/60 | 分类号: | B03B5/60;B03B11/00;E04H4/16;B08B9/093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朱成蓉 |
地址: | 653400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除 沉淀 底部 沉淀物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尤其涉及固体物料管道输中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固体物料管道输送过程中,如通过管道运输铁矿矿浆时,由于处理矿浆脱水设备的处理能力有限以及矿浆体积质量巨大,有一部分矿浆不可避免的要暂时放置于地面的沉淀池中。时间长久以后,沉淀池中将会积累大量的沉淀物,如果不及时进行清除,将会影响沉淀池的工作效率。
因而如何把沉淀在池里的精矿运走是管道输送固体物料必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是用铲运机和汽车运走,但这样的解决方式存在着污染大、成本高的问题。
此外,如果通过加水造浆清除池底的精矿时,由于沉淀池的面积和体积巨大,没有合适的搅拌器可供选择,因而在现有技术中是很难实现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了一种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该设备改变了传统技术中采用铲运机和汽车搬走沉淀池中沉淀物的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一种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包括沉淀池,在所述沉淀池上设有矿浆入口和溢流出口,在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吸入口,所述吸入口与出料管相连接,所述吸入口与反冲水管相连接。
该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反冲水管和高压水枪稀释沉淀池中的结块沉淀物,改变了传统技术中采用铲运机和汽车搬走沉淀池底部堆积的沉淀积块模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高压水枪;2-矿浆入口;3-高压水管;4-溢流出口;5-沉淀池;6-出口阀A;7-吸入口;8-反冲水阀;9-渣浆泵;10-出口阀B;11-反冲水管;12-出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2所示的设备包括沉淀池5,在沉淀池5上设有矿浆入口2和溢流出口4,通常矿浆从矿浆入口2流入沉淀池5中,在生产需要时可以从溢流出口4流出沉淀池,但没有及时处理的矿浆将会沉淀到池底。在沉淀池5底部设有吸入口7,吸入口7与出料管12相连接,同时吸入口7还与反冲水管11相连接。
出料管12上设有出口阀A6和出口阀B10。在出口阀A6和出口阀B10之间的出料管12上设有一渣浆泵9。该渣浆泵9起到将沉淀物稀释后的矿浆送出沉淀池5的作用。
反冲水管11连接在出料管12上,其连接的位置位于渣浆泵9与出口阀A6之间,反冲水管11上设有一反冲水阀8。反冲水管的作用是把堵塞于吸入口7处的沉淀物冲开,使得造浆后的物料能顺利通过渣浆泵9输送到目的地。反冲水管11中的反冲水压优选为5-10kg/m2。
沉淀池5周边设有多挺高压水枪1,高压水枪1与高压水管3相连接。高压水枪1枪头为可旋转的。每挺可旋转的高压水枪1作用的范围将可以覆盖沉淀池5更多的面积,稀释作用好,同时亦可以减少高压水枪(1)数量的设置,节省成本。与高压水枪1连接的高压水管(3)中的水压优选为5-10kg/m2。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清除沉淀池底部沉淀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关闭出口阀B10,打开所述出口阀A6;
(b)打开反冲水管11上的反冲水阀8,反冲水管11中的高压水流经吸入口7,冲击沉淀池5底部结块的沉淀物;
(c)打开高压水枪1,高压水枪1中射出的高压水冲击和稀释所淀池5底部结块的沉淀物;
(d)当沉淀池5中结块沉淀物被稀释后,关闭反冲水阀8,并打开出口阀B10,启动渣浆泵9,将稀释后的矿浆通过出口阀B10输出沉淀池5外。上述步骤b和所述步骤c同时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未经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45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