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复合木塑共挤型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4114.8 | 申请日: | 2009-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83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广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广武 |
主分类号: | F16S3/00 | 分类号: | F16S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21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木塑共挤型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塑材料。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200710019097。0《一种双层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双层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它的内层芯体为粗木粉或农业秸秆粉与废旧塑料复合而成,外层由纯木粉和新品塑料复合而成,外层厚度大于等于3mm。
上述专利没有涉及双层木塑复合材料采用面层材料凸筋插入木塑芯层材料内结构,更没有涉及与铝合金型材的组装结构。
中国专利200520074034.1《一种木塑金属复合板材》,该板材为一条板,由与条板形状匹配的金属型材包覆木塑层构成,木塑层全包覆或半包覆金属型材表面。
上述专利没有涉及铝合金型材卡钩压在木塑型材卡槽上的连接方案和铝合金材料用胶或滚压与木塑型材连接在一起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1、采用面层材料和芯层材料共挤制成的木塑材料与铝合金材料进行组合,通过调整芯层木塑材料木粉和添充物的含量或添加纤维材料,使木塑材料线膨胀与铝合金材料线膨胀相近,解决温度变化时,木塑与铝合金复合材料出现缝隙问题。2、采用面层材料和芯层材料共挤制成的木塑材料与铝合金材料进行组合,提高外表面性能,降低成本。3、木塑芯层材料与面层PMMA材料或面层氟塑料组合,提高木塑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和抗污染性能。4、面层材料内添加色料或压制花纹,提高木塑与铝合金复合材料的装饰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铝复合木塑共挤型材,包括:铝合金型材或铝合金板,木塑型材,木塑型材位于铝合金型材一侧或木塑型材位于铝合金型材的内侧或外侧,铝合金型材上设卡钩,木塑型材上设卡槽,铝合金型材上卡钩压在木塑型材上卡槽上,将铝合金型材与木塑型材连接成一体,或铝合金板与木塑型材用胶粘成一体,或铝合金板滚压在木塑型材上,木塑型材由面层材料和木塑芯层材料共挤制造,面层材料和木塑芯层材料采用相同树脂材料或不同树脂材料,如:木塑芯层树脂采用PVC、PP、PE,木塑面层树脂采用PVC、PP、PE、ASA、PMMA或氟塑料及其混合材料,面层材料厚度为0.2-2.5mm,优选0.2-0.6mm。
为提高木塑材料的装饰效果,面层材料表面压制花纹。
为解决木塑面层材料与木塑芯层材料分层问题,面层材料设凸筋,面层材料凸筋插入木塑芯层材料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将铝合金型材与由面层材料和木塑芯层材料共挤制造的木塑型材结合,用铝合金型材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的优点,克服木塑型材抗弯强度低,易变形的缺点,用面层材料外观好,耐腐蚀性能好的优点,克服芯层材料填料多,表面差的缺点,用芯层材料填料多与铝合金线膨胀相近的优点,克服面层材料填料少,与铝合金线膨胀相差大的缺点,实现综合优势互补。2、采用面层材料和芯层材料共挤制成的木塑材料与铝合金材料进行组合或粘合,提高外表面性能,降低成本。3、木塑芯层材料与面层PMMA材料或面层氟塑料组合,提高木塑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和抗污染性能。4、面层材料表面压制花纹,提高木塑与铝合金复合材料的装饰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铝合金板与木塑型材粘合组合板端面图。
图2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内外木塑型材与铝合金型材滚压组合端面图。
图3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单侧木塑型材与铝合金型材滚压组合端面图。
图4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特征的铝合金板与木塑型材滚压组合板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铝合金板与木塑型材粘合组合板端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1是木塑芯型材,2是木塑芯型材槽,3是木塑芯型材连接榫,4是木塑芯型材连接槽,5是木塑面型材,6是木塑面型材榫,7是纳米ZnO颗粒,8是胶,9是铝板。混合纳米ZnO颗粒7的木塑面型材5与木塑芯型材1共挤制造出木塑共挤型材,木塑面型材榫6融进木塑芯型材槽2内,防止木塑面型材5与木塑芯型材1分离,胶8将铝板9粘接在木塑芯型材1另一面。
纳米ZnO颗粒具有抗菌和灭菌功能。铝板具有优良的抗老化功能。空心木塑芯型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广武,未经王广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41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通信设备的L型同轴连接器
- 下一篇:电连接器结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