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馏塔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03196.4 | 申请日: | 2009-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318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树文 |
| 主分类号: | B01D3/14 | 分类号: | B01D3/14;C10G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1000河北省沧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馏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馏塔。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炼制中的分馏塔一般采用多效分馏塔对石油进行炼制,即通过一塔分出多个产品。这样的分馏塔塔顶产品分割效果好,然而分馏塔的一,二、三、四侧线的分割效果却一个不如一个,而且各侧线间的重叠严重。由于柴油组分是从分馏塔的侧线分割出来的,因此分馏塔各部分的柴油尾部存在着严重的重叠现象,其重叠的结果,柴油中不该存在的重组分滞留于柴油中,造成柴油组分变重,品质变差;相反本该是轻质油的组分滞留于重油里,使得石油炼制的收益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馏塔,能够提高石油炼制的收益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馏塔,包括初馏塔、加热炉和尾部精馏塔,所述尾部精馏塔包括进料线、柴油流出线、塔底抽出线和回流线,所述初馏塔的重质油抽出线和所述尾部精馏塔的进料线相通。
所述尾部精馏塔的塔顶温度为350度,塔底温度为370度,进料温度为380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带有尾部精馏塔的分馏塔,能够提高石油炼制的收益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馏塔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目前分馏塔各部分的柴油尾部存在着严重的重叠现象,其重叠的结果,柴油中不该存在的重组分滞留于柴油中,造成柴油组分变重,品质变差;相反本该是轻质油的组分滞留于重油里,使得石油炼制的收益率下降,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具有以下结构的分馏塔以提高石油炼制的收益率。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馏塔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初馏塔1、加热炉2和尾部精馏塔3,所述初馏塔1结构同于普通复合分馏塔,包括初馏塔进料线101、顶部流出线102、初馏塔回流线103、侧线104和重质油抽出线105,所述顶部流出线102分馏出汽油,所述侧线104分馏出其它轻质油产品和部分柴油,所述尾部精馏塔3包括尾部精馏塔进料线301、柴油流出线302、尾部精馏塔回流线303和塔底抽出线304,所述初馏塔的重质油抽出线105和所述尾部精馏塔进料线301通过加热炉2相通,原料进入初馏塔后,分馏出汽油和少量的轻柴油组分,但由于在初馏塔中部分轻质柴油的干点和重质油的初馏点相重叠,因此使得原料中部分轻质柴油存在于重质油中,而在本实施例中,初馏塔1的重质油抽出线105和尾部精馏塔3的进料口通过加热炉2相通,从初馏塔分馏出的重质油经加热后进入尾部精馏塔,由于所述尾部精馏塔3不含侧线,只包括柴油流出线302及塔底抽出线304,其它部分结构同于现有的初馏塔,使得尾部精馏塔的整个塔体成为一个高于5倍的精馏段,本实施例中可将所述尾部精馏塔的塔顶温度设为350度,塔底温度设为370度,进料温度为380度,能够使得原料中的轻质油成分充分的从尾部精馏塔的塔顶溢出,增加原油炼制中轻质油的产量,提高原油炼制的收益率。
由于塔顶温度高低直接影响柴油干点高低,因此本实施例中柴油干点的调节可通过回流线或进料温度来调节,例如,若进料温度380度,塔顶温度350度,塔底温度370度,如果此柴油干点是365度。而若想得到干点是360度的柴油,可以给少量顶回流,使塔顶温度降至346度,也可将进料温度降至374度,这时的塔顶温度也能降到346度,两种方法都能得到干点是360度的柴油产品,两种调节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混用。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带有尾部精馏塔的分馏塔,能够增加原油炼制中轻质油的产量,提高石油炼制的收益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树文,未经张树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31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